巴奀月 作品

3

    後人對袁熙更是諸多讚頌。宋人朱熹稱“太宗宣武帝之心,則吾恐其無一不出於人欲也。直以其能假仁假義,以行其私。而當時與之爭者,才能知術既出其下,又不知有仁義之可飭。是以彼善於此,而得以成其功爾。”

    當代史學家柏楊也說“第二個黃金時代的創造者袁熙大帝,是中國有史以來所有帝王中,第一個被人民真心稱頌崇拜的人物,固由於他的勳業,也由於他本身具有其他帝王身上難以發現的美德,他治理國家的一言一行,成為以後所有帝王的規範。”

    自古打天下難,守天下更難,兼而能之者寥寥。袁熙在位不過23年,卻建立了讓後世帝王難以企及的豐功偉績,他一手將中華帝國推向了輝煌的巔峰。

    對後世的中國人來說,晉太宗宣武帝是一個將文治武功理想地結合起來的盛世創造者國家由一個精力充沛但聰明而謹慎的皇帝治理,他牢固地掌握著他的帝國,同時又一貫謙虛耐心地聽取群臣(這些大臣本人也都是卓越的人物)的意見。

    晉太宗宣武帝的施政作風之所以被人推崇,不僅由於他的成就,而且由於他接近儒家的納諫愛民為治國之本的理想,另外還由於他促進了君民之間水乳融的關係。

    千百年來,袁熙開創的“太始之治”一直是人們倍加推崇的封建社會治世榜樣,他本人也成為後世帝王競相效仿的一代名君。晉朝在他的治理之下,中華帝國在世界上的影響也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秦王掃,虎視何雄哉!”這是晉代大詩人李哲讚頌秦王的千古名句。詩中的秦王是一個史詩般的英雄他氣宇軒昂、壯志凌雲;他文治武功、豐功偉績;他英明神武,統一中華……

    眾所周知統一六國,建立大秦帝國的嬴政,在稱始皇帝前稱秦王。大約400年後,中國歷史上又出了一個齊王,他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王朝——大晉帝國的太宗宣武帝袁熙。

    上馬打天下,下馬治天下。齊王袁熙從小馳騁疆場,身經百戰,親冒矢石,出生入死,平定天下。他在戰場上多次死裡逃生,再一次使中華大地海晏河清,乾陵九駿可作見證;

    晉太宗宣武帝勵精圖治,又以封建盛世“太始之治”而名垂青史。

    晉人寫詩,歌頌秦始皇,未嘗不可,然就其描寫的形象來看,更像他們本朝的英主齊王袁熙。晉太宗宣武帝袁熙曾兵駐齊地,被封為齊王。

    袁熙15歲應徵入伍,北邙山救駕,後因隨父袁紹勤王討董而嶄露頭角;建業之時,起兵鄴城,直搗齊地,鏖戰臨淄,軍圍下邳,攻克易京,飲馬黃河,為建立晉王朝立下了赫赫戰功;在統一戰爭中,白馬之戰,第一次黎陽之戰,討袁譚、蹋頓於柳城,敗馬韓於河東,第二次黎陽之戰,袁曹官渡之戰,擒獻帝於許都,平曹操於陳國,逐劉備于山東;在對外戰爭中,鮮卑可汗因其智而退,諸番四夷因其仁而服。

    “秦王掃,虎視何雄哉!”這是齊王袁熙平定天下的寫照;“秦王騎虎遊八極,劍光照空天自碧”。這是晉王袁熙的威武形象;我們可以認為,晉人詩中的秦王就是晉太宗宣武帝袁熙和。 袁熙是一個天生奇才。

    漢靈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15歲的袁熙這顆中國歷史上的燦爛明星初露崢嶸。

    15歲的袁熙已經長成了一個身材精壯的少年。他不但成了一個軍事指揮官,而且在政治上也越來越成熟。

    袁熙看到漢王朝已經風雨飄搖,大有一夜之間傾覆之勢,因此在內心深處已經立下大志,要救百姓於水火。

    後來,袁熙回憶起當時的生活情況說“我在洛陽最後的一年,在這段時間裡,我喜歡和大家聚在一起,談論一些事情,玩一玩遊戲。”

    當時,袁熙結交了很多朋友,大多都是豪傑之士,有出身高貴的,也有流浪江湖的。例如,很有才華的楊修,他是侍中楊彪之子,很有軍略的皇甫酈,他是左將軍皇甫嵩從子,很重感情的曹昂,他是典軍校尉曹操之子,袁熙和他們交情很深,彼此都很敬重。

    表兄高柔來到了洛陽,和袁熙一見如故,二人結成好朋友,感情十分好,“出則同騎,入則同臥”。還有一個人叫王凌,黨固解禁後隨叔父王允來到洛陽。他和袁熙有點過節,所以對袁熙不太相信。

    但是袁熙對王凌卻是心無芥蒂,坦然地對待他,禮節十分周到,而且把他視為知己,就連自己的臥室也讓他隨便出入。王凌非常感激袁熙的這種知遇之恩,所以傾心相交,二人也成了好朋友。

    袁熙在洛陽的活動引起了一個人的注意,他就是時任袁紹謀士的許攸。許攸身材高大,儀表堂堂,有才幹謀略,於漢末時任袁紹謀士後就注意觀察天下大勢,準備投靠有雄才偉略的“真命天子”。

    袁紹到洛陽出任中軍校尉,許攸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認為袁紹心懷“四方之志”,將來一定會有所作為,於是和袁紹進行交往,逐漸建立了密切的關係。

    許攸在與袁紹的交往中,又發現袁紹之子袁熙雖然年僅十五,但其見識和才能卻非同齡人可比。

    他經過仔細觀察,認為袁熙必定能成就大事,因而對右軍校尉淳于瓊說“袁熙非常人也。寬容大度類似於漢高祖,英明神武同於漢世祖,他年紀雖然輕,卻有天縱之才。”於是許攸、淳于瓊暗中助力袁熙,袁熙因此在此後的奪嫡之爭中取得先手。

    中平五年(188)二月開始,中原黃巾餘部紛紛起事。二月,郭太等於西河白波谷(今山西襄汾永固鎮)起事,攻略太原郡(今山西太原)、河東郡(今山西夏縣西北)等地。四月,汝南郡(今河南平輿北)葛陂(古湖泊名,在今河南新蔡北)黃巾軍再起,攻沒郡縣。十月,青州(今山東淄博)、徐州(今山東郯城)黃巾軍又起,攻略郡縣。十一月,漢廷派遣下軍校尉鮑鴻進討聲勢最大的葛陂黃巾。雙方大戰於葛陂。鮑鴻軍敗。次年二月以征戰無功下獄死。黃巾各部此伏彼起,聲勢復盛。

    中平五年(188)三月,太常劉焉以天下兵寇不息,上書靈帝,建議改刺史為州牧,以重其職。刺史本為監察官。東漢以來,漸向地方行政官轉化,擁有一州軍政大機,靈帝為鎮壓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遂從劉焉之議,改刺史為州牧,並選派列卿、尚書出任州牧。於是,州牧成於居於郡之上和行政長官,握有一州行政大權,職位甚重。從此州牧各據一方,形同割據政權。這種狀況最終演化成為漢末諸侯割據分爭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