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奀月 作品

九品中正制

    ()        說到九品中正制,就不能不說到一個人——陳群。陳群,許昌人。爺爺陳寔,在黨錮之禍中,自請入獄,為的是宦官們別再抓別人,出獄後,年齡已經70歲了,以後朝廷只要“三公”的位置空缺,就一定要徵召陳寔,陳寔德行高尚,在鄉里威望很高,當時社會上流傳著一句話:寧可去坐牢,也不能被陳寔鄙視。

    陳寔家曾經有一個小偷,伏在房樑上,陳寔看到了對子孫們說:像樑上這位君子那樣,人不善良都不是天生的,很多不善的人也都是因為後來環境等因素造成的呀!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把小偷稱為“君子”的人,第一個把小偷也歸結為能夠成為“君子”的人,他就是陳群的爺爺,他從來都是用善良的心,來推己及人,真正實踐了儒家“仁就是愛人”“有教無類”的思想——

    這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國儒家文化之所以被尊崇的核心,是中華民族之所以有別於外族的靈魂。

    陳寔六個兒子,其中陳群的爸爸陳紀是老大,和陳群的四叔,連同陳寔被大家評為“三君子”。陳寔去世時84歲,“海內赴吊者三萬餘人,制蓑麻者以百數”,並刻石立碑,諡“文範先生(文為德表,範為士則)”。

    當時的司空荀爽(曹操第一謀士荀彧的叔叔,因黨錮而隱居十餘年,寫了很多儒家著作,獻帝時被任命為地方官,任命才3天,就被提拔為司空,位列三公)等持子侄禮親臨送葬。可見,陳群的家族在當地屬於名門望族。

    大名鼎鼎的孔融本來比陳群的父親陳紀小點,惺惺相惜,互為哥們,但是看到陳群以後,交往下來,感覺連陳群就如此了得,和陳群很投機,後來,每當孔融每次見到陳紀,再也不敢以平輩相稱,開始對陳紀持晚輩對長輩的禮節。

    漢朝的察舉制,使漢代的文化人空前注重個人品德的修養,異常顧及周圍人士的評價,小心翼翼地潔身修行,生怕被社會輿論責難。然而,到東漢末年,外戚和宦官的專權,使得察舉制度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完全變了味。

    公眾評價指數高的人物,不被選拔;公眾評價指數低的人物,可能會因為裙帶關係或者行賄被選拔任用。怎麼會這樣呢?任你千般理,我只一路去。

    對於宦官和外戚而言,只任用我喜歡的人,管他什麼才能不才能的,在他們眼裡,認為:沒有才能的人做官,國家不是照樣運轉嗎?我就叫下面的人為我想提拔的人制造輿論就行了,甚至不用製造輿論,我直接任命就完事,管他鳥輿論(清議)呢?

    大有“我死後管他洪水滔天”的勇氣——沒有使命感的(肢體不全的人能有嗎?)人總有這勇氣。這變味的察舉制,沒有規矩的評議,無序的依據,給年輕的陳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何況身邊還有被黨錮的爺爺!

    劉備作豫州牧的時候,就徵辟陳群為別駕(副手),因此,陳群的起點非常之高。後來,因為劉備不聽陳群建議而接受陶謙的徐州,致使劉備受到袁術和呂布的兩面夾攻,陳群感到不想和劉備玩了,就投奔了曹操。

    陳群投奔曹操以後就做司空西曹掾屬,除了後來做過一段時間的地方官,一直從事人事管理工作。雖然對曹操不拘一格選拔任用人才(即使是盜嫂受金,只要有才能的,就一概任用,見《三國志,武帝紀》,使曹操的人才層出不窮,以至於達到“武將如雲,謀臣如雨”的局面)不能不佩服,但是作為世家弟子,按照“德才並舉,以德為先”原則,也不能不對曹操選拔的一些風雲人物產生鄙夷甚至反感。

    就拿郭嘉來說吧。郭嘉也是許昌附近的人。《傅子》記載:……自弱冠匿名跡……。《三國志》郭嘉傳也未記載郭嘉有什麼顯赫的身世,所以說,郭嘉應該是平民階層,並且,在年少的時候也沒有什麼聲望。

    這與陳群年少時因為大名鼎鼎的孔融先與自己父親是朋友,又和自己是朋友,最後對自己的父親稱晚輩,這樣驕人的經歷簡直是不可同日而語。不過郭嘉入道早,(郭嘉是司空軍事祭酒,也就是曹操謀士之首)一直是陳群的上司。

    但是對於年輕人而言,入道早又有什麼呢?誰叫我是正規院校畢業的呢,我家世出身好,就是鄙視你!何況你行為不檢點呢?(不治行檢)至今,誰也不否認郭嘉是三國一等一的人才,他能準確的預測孫策有可能被刺客刺殺,準確預測袁譚袁尚的爭鬥等等,他是個奇人和天才。

    估計奇人和天才總有不同咱們凡人的“異秉”吧,史書上沒有交代郭嘉怎麼不治行檢,估計無外乎一些男女關係?不尊禮儀?言行放誕?諸如此類的吧。

    實事求是的說,一般上輩地位高的人家,家教相對要好一點,(起碼錶面上的仁義道德,公共禮儀)而相對底層一點的,因為周圍環境沒有那麼多的約束,也沒有那麼的眼睛盯著,表面上的規矩顧及的就少了一點吧。

    不是一個階層的人自然有很多相互看不慣的地方。而陳群卻是以一個標準的士人的眼光看待郭嘉的。他不滿意。他以為自己的領導不應該是這樣的,應該不僅要有才能,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要有符合“士人”所以能被成為“士人”應該具備的一般社會道德規範。

    陳群要捍衛儒家的尊嚴,於是,他在大庭廣眾之下(儒家的君子不可以背後說人壞話)對曹操指出郭嘉的種種“劣跡”。

    然而,郭嘉是何等人!郭嘉和曹操是什麼關係?陳群即使指出了這些,郭嘉依然故我,也不反駁,也不記恨,結果是,曹操依然看重郭嘉,同時也對陳群一是一,二是二的君子作風讚賞有加。

    但是,陳群對曹操身邊群英薈萃(在他看來也許是群魔亂舞),感到不適應,他想建立真正的朝綱,選拔真正溫文爾雅、既有才能又有起碼的道德底線的人才,他想讓這個崇尚權宜之計的亂世儘快終結。

    東漢主混於上,臣佞於下早就使公平公正公開的察舉和品評變了樣,而三國的亂世更徹底摧毀了這一制度,誰還在乎那悠悠然而來的品評,又有誰還在做那些悠悠然的品評呢?

    給大家舉一個主昏於上的例子。漢靈帝是公元167年被立為皇帝,登基時年僅12歲,在位22年,死後諡號為孝靈皇帝。

    “靈”字在諡法中解釋:“亂而不損曰靈”。亂是真亂,沒在他手裡亡國,倒也是真的,貼切。想來此人自登基以來就受宦官銜制,任人擺佈,長大後性格軟弱無能,只能在滿足個人生活上胡作非為,聲色犬馬。

    他對於宦官的專權無能為力,同時,對於朝廷大臣的激烈反抗同樣束手無策。那麼,就好好滿足一個男人的自然需求吧!

    至於權力、國家、公眾評價,我是鴕鳥,我怕誰?我不和你們玩啦。開始年齡較小,靈帝劉宏也就玩點坐著驢車亂跑、在宮中開店鋪、領著狗到處亂跑(把愛犬封官,誰叫我是皇帝呢)的遊戲,其實也就那樣,皇帝也是人嘛。大權都叫你們宦官、大臣們弄走了,我追尋點個人刺激,提高點生活質量也沒什麼不好嘛。皇帝也總不能長期壓抑吧。

    漸通人事以後,他規定宮中的宮女必須穿開襠褲,而且不能在裡面再穿內衣內褲,為的是發洩的時候方便。(無語)除了開襠褲創意以外,他還突發奇想,命令在西園修建了一千間房屋,房屋門檻外就是水渠,渠水中種滿了蓮荷,(西遊記裡天上宮闕的描寫大約來自靈帝的靈感)

    在這個恍如仙境的花園裡,他和宮女們都脫光衣服,嬉戲追逐,白晝宣 淫,成為中國裸體運動的忠實實踐者,他還給這處花園賜名為“裸遊館”。另外,靈帝還非常愛財,尤其是喜歡存私房錢,大約在他的心裡認為:天下是你們的,也是我的,但終究是你們的,進到我錢包裡的才是我的。這樣花錢,又這樣愛財,總是感覺錢不夠用。和親信一合計,明碼標價賣官。這樣也是公平的,賣官得來的錢歸我皇帝,總比歸宦官或者大臣們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