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奀月 作品

清議和察舉

    ()        考察中國古代的輿論表達方式,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一是,擊鼓鳴冤。主要是民眾就涉及自身具體的事件向各級官吏進行表達。二是,民歌民謠。主要是民眾就一些普遍的社會現象表達意見。

    三是,臣子諫諍。官方自身的監督和糾錯制度。四是,鄉校清議。《子產不毀鄉校》上就是,主要是下層知識分子議論朝政得失,屬於非官方的批評。因為清議參與的大都是知識階層,所以比民歌民謠看待問題更為深刻;也由於討論的大多為“形而上”的問題,所以比擊鼓鳴冤之類的就事論事更理性;因為屬於民間的討論品評,自然與臣子諫諍更多的自由度。

    和前三者比較起來,顯得更為超脫,也更能代表當時社會主流的價值趨向。(一般情況下)正如《紅樓夢》“漢家制度誠堪嘆,樗櫟應慚萬古羞”那樣,漢代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中國的士人就把儒家的核心價值觀作為最高的理想:

    仁、義、禮、智、信;溫、良、恭、謙、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漢代,儒家學者空前絕後地高尚和純粹,同時,社會上形成了品頭論足的濃厚氛圍,強大的輿論逐漸成為一個無形的政治勢力,這都使漢代的士人高度重視品格的修為,除此之外,個人認為形成這種現象,還由於當時的官吏選拔制度和全社會強調道德的力量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