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奀月 作品

草原佈局

    太宗宣武帝袁熙雄才偉略,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他的俘虜政策卻很值得商榷——優待俘虜也應該有限度,即使天下都是你的子民,那也要分個遠近親疏呀。

    陣亡將士的遺孤還沒有得到妥善安置,太宗宣武帝袁熙卻開始,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優待匈奴和烏桓了。在如何處置匈奴俘虜和烏桓投降者的問題上,大晉第一諍臣的後繼者陳群,兩次質問,宣武帝每次都被懟得啞口無言。

    陳群其人:上懟天下懟地,中間懟皇帝,深得尚書田豐的欣賞,並著力培養,太宗宣武帝袁熙和穎川侯郭嘉被整的提心吊膽。

    作為晉朝最有骨氣的九卿大臣之一,陳群的心裡從來就沒有畏懼二字,眼裡也從來就沒有他不敢懟的人。

    司徒高柔鬥敗了司農糜竺,權傾朝野炙手可熱,但是有陳群不慣著他:“中二千石來拜謁,高柔不為禮。然陳群見未嘗拜,常揖之。”

    司馬懿是太宗宣武帝袁熙駕前頭等紅人,陳群在朝堂上一言不合就開懟,而且懟得十分難聽:“公以此無種矣。”“天下謂刀筆吏不可以為公卿,果然。”

    不過是不是袁熙授意的,那就不得而知了,畢竟隋文帝楊堅也曾經做過,暗諷朝臣彈劾權臣楊素的案例在。

    大司馬袁買既是太宗宣武帝袁熙的五弟,也是宣武帝最倚重的人,陳群也不拿自己當外人:“大司馬買既益尊,兄為皇帝,然群與亢禮(分庭抗禮,也就是平等行禮)。”

    袁買是個厚道人,他知道陳群這是為他好,所以“愈賢群,數請問國家朝廷所疑,遇群過於平生。”大司馬袁買是個聰明人。

    就像司馬炎的弟弟司馬攸一樣,識大體,知進退,起碼在太宗宣武帝袁熙手下時,是這樣的,但後來晉高宗袁治因為自身能力不如父兄,所以才對大司馬袁買產生了疑心。。。

    不管是君子還是小人,陳群鬍子眉毛一把抓,逮住誰懟誰,好像沒捱過陳群的罵,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朝廷重臣,就像明朝沒有被海瑞罵過的大臣,都不能算名流。

    比如那個極其圓滑的宰輔高柔,也曾被陳群指著鼻子揭老底,弄得灰頭土臉,而宣武帝袁熙坐在上面微笑不語:“這長文得誰罵誰,愛罵人,我們還是別惹他了!”

    太宗宣武帝袁熙,這裡其實是替陳群打掩護了,不然陳群起好多次了。

    太宗宣武帝袁熙這個人不太講禮貌,這可能是跟太祖武皇帝袁紹學的,他的弟弟大司馬袁買,對此也只能不怒不言(不敢怒)。

    袁熙“踞廁而視之”,也就是坐在馬桶上聽袁買的軍情彙報,不過側面反應了,袁熙和袁買兄弟間的感情還是不錯的。

    可以不尊敬自己的弟弟,但是卻不可以不尊敬陳群:“上嘗坐武帳中,陳群前奏事,上不冠,望見陳群,避帳中,使人可其奏。其見敬憚如此。”我記得光武帝劉秀也玩過這一出。

    太宗宣武帝袁熙之所以敬畏陳群,除了成全陳群的直臣之氣,另一個原因是這傢伙啥話都敢說,一言不合就懟的皇帝大人下不來臺。

    有一次晉太宗宣武帝袁熙,招來陳琳、楊修一幫筆桿子,準備研究一下上古治國安邦的道理,那意思是想在大臣面前,把自己與堯舜禹湯相提並論,李世民不就這樣玩過嗎。

    太宗宣武帝袁熙剛一開口,還沒能進入正題,陳群就挺直了身子(晉朝君臣議事,都是席地跪坐,直立起來表示莊重、憤怒和尊敬,這叫長跪,也叫長跽):“陛下內多欲而外施仁義,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