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晏山 作品

第2126章 你被驅逐了

對方已經不住在原地址,從她的鄰居口中得知,女孩的姨母在照顧了女孩一段時間後就突發橫財,把女孩送進特殊學校後便匆匆搬離,鄰居揣測是拿錢封口,因為周圍的人不止一次聽到過女孩說傷害她的並不是被判死刑的那個人,而是三個同校的同學,至於到底是誰不清楚。

學校的地址很容易拿到,徐獲很快從學校安保人員手裡拿到了一份犯罪嫌疑者名單,並且這幾個孩子已經轉學接近一年了。

學校內部保存的資料不容易獲取,他花了點時間找到了一名學校老師,從其口中得知了整件事情的真相,真正的犯罪者的確是三個學生,那個被判刑的不過是專門來頂罪的,人在驗明正身後當然是死了,因為分區的司法機關的權威不容侵犯,所以在判刑和處罰這兩個階段絕對不會出現李代桃僵或者金蟬脫殼的戲碼,否則就會由政府出面追責。

但在確定罪犯和補充證據這個環節可操作性就比較強了,三個學生中有兩個家庭背景都很不錯,犯罪前就準備好了替罪的人,所以證據、犯罪過程都對得上,再加上女孩事先被注射了藥物,醒來後又一度精神混亂,在司法機關和心理醫生多番詢問下,她自己都開始懷疑看到的聽到的到底是不是真實,拖了一段時間後,最終還是無法給那三名學生定罪,因此只好放了他們。

其實到這裡那三名學生的嫌疑都是很小的,因為在調查的過程中會有一個特殊政府機構介入,那就是心理問詢,這個機構可以通過藥物、精神干擾等方式誘導被調查者重述自己的真實記憶,以此來規避出錯的可能性。

這起案件的民眾關注度很高,所以心理問詢機構公開了三名學生的調查過程,他們都是在注射藥物後接受催眠,自主地說出女孩被傷害那天自己在做什麼,無論是心理醫生還是儀器,都確保這是真實的記憶。

因為科技進步,犯罪者想要再狡辯脫身的可能性很小了,但實際法律在踐行的過程中,難度還是很大,比如一些犯罪者不容易抓捕,修改容貌、偽造證據也更加容易,就比如在女孩的案件中,假定她所說是真,也可以用很多手段來推翻她的說辭,甚至可以製造出即便她自己在清醒的狀態下也無法辨別真假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