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沈夢如 作品

第980章青花瓷

  至明代,青花成為瓷器主流,到清康熙時則發展到頂峰。

  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種。

  唐代青花經過初創期以後,並沒有迅速發展起來,而是走向了衰敗。

  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

  元青花瓷的胎由於採用了“瓷石+高嶺土”的二元配方,燒成溫度提高,焙燒過程中的變形率減少。

  多數器物的胎體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實飽滿。

  胎色略帶灰、黃,胎質疏鬆。底釉分青白和卵白兩種,乳濁感強。

  元青花的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

  筆法以一筆點劃多見,流暢有力;勾勒渲染則粗壯沉著。

  主題紋飾的題材有人物、動物、植物、詩文等。人物有高士圖、歷史人物等;動物有龍鳳、麒麟、鴛鴦、游魚等;植物常見的有牡丹、蓮花、蘭花、松竹梅、靈芝、花葉、瓜果等;詩文極少見。

  繁複的圖案、多樣的紋飾,也使元青花成為當時最有藝術表現力的工藝品。

  明代的青花瓷從質地、圖案風格和釉料使用上都發展出了大量不同的流派,並從設計、生產、出口等各個環節,開始百花齊放,使青花瓷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瓷器主流。

  明初永樂和宣德時期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細,青色濃豔,造型多樣和紋飾優美而久負盛名,被稱為我國青花瓷的黃金時代。

  這一時期,青花瓷主要用鄭和下西洋時從伊斯蘭地區帶回的“蘇麻離青”,這種青花料燒成後,色彩像寶石藍一樣濃豔,因含鐵量較高,青花部分會出現黑疵斑點,此黑斑無法模仿,屬自然形成,與濃豔青藍色相映成趣。

  明代成化、弘治、正德時期,青花瓷風格以胎薄釉白而青色淡雅為特徵。

  嘉靖、隆慶和萬曆時期,青花色澤一反成化時期的淺淡和正德時期濃而帶灰的色調,呈現一種藍中微泛紅紫的濃重、鮮豔的色調,既無黑鐵斑,也無灰色調,顯色濃豔,屬明清青花中較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