撿漏大師 作品

第1180章下了血本

  據說這對青花瓶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故事。

  在民國年初的一個夏天,一位旅英華僑收藏愛好者,拿著一對青花大瓶來到京城琉璃廠,想請這一帶的古玩專家長掌眼並且賣掉。

  有一位掌櫃見這一對花瓶氣度不凡,盤口頸高,凸肩瘦腹,瓶身共繪有8層紋飾,瓶頸部各有象首形環耳一對;無論是繪畫還是製作工藝都非常的精美,造型古樸。

  掌櫃看這對東西不是新的東西,應該有一些年代,是一件寶貝,但他又仔細端詳,發現瓶子頸部的銘文:“信州路玉山縣順城鄉德教裡荊塘社奉聖弟子張文進喜拾香爐花瓶一付,祈保閤家清吉,子女平安”。

  旁邊下方還有落款的日期:“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記”

  掌櫃立馬覺得這個落款的年號不對,他自己又不好作出任何決斷,怕出現的錯誤,就叫了店裡的夥計請來了周邊古玩店鋪的鑑定師傅前來掌掌眼。

  周邊古玩店店鋪裡的老闆和鑑定師聽說出現了一對元青花瓶子,都紛紛前來看個究竟。

  可是周邊所有店鋪的老闆和鑑定師們,都認為這一對青花瓶子不是元代的,應該是明末清初仿,他們還說算是請故宮博物院的的專家教授來,也都是這樣的結論。

  這位旅英華僑對這一對元青花有頗深的研究,舉例力爭,認為這就是真正當代的元青花瓷器。

  但是一個人的觀點,改變不了那麼多人的看法,他並沒有去找故宮博物院的專家鑑定。

  而是帶著這一對元青花雲龍紋象耳瓶跨過遠洋來到了日不落帝國。

  因為種種原因,這對瓶子有一隻落到了芒特斯圖爾特鄂爾芬斯東的手裡,不知怎麼的又落到了大維德爵士手裡。

  後來在一次拍賣會上,大維德爵士又拍下了另一件元青花雲龍紋象耳瓶。

  從歷史角度上來講,直到1930年之前都沒有元代青花這個概念,是1929年。大英博物館中華古陶瓷學者霍蒲孫在大維德爵士那裡見到了這對花瓶,經過研究,在東方陶瓷協會會刊上發表了文章,對元至正十一年紀事款進行了論證,同時,得到考古學家們廣泛的認可,這才有元青花這一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