嘩啦啦下雨 作品

第20章 蘋果

    從統計結果來看,今年營縣和南平兩個地區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居然佔了整個農業生產面積的三分之一,經濟作物的收入占人均總收入的比例超過四成,其中,花生和蘋果加起來佔了90%以上。

    這個結果推翻了傅松幾十年的常識,花生和蘋果是沐城地區主要的經濟作物不假,兩種經濟作物的收入加起來佔所有經濟作物收入的90%也正常,傅松唯獨對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及其收入佔比感到意外。

    不是低了,而是太高了。

    回頭檢查了一遍,沒有算錯,那就應該是真的了。

    如果說十年後,不,不用十年,五年後是這個比例,傅松覺得很正常,但在1985年就達到了三分之一,傅松實在是想不通。

    傅松覺得這裡面肯定有什麼東西是自己長期所忽視的,就連上輩子都沒注意到。

    如果能找到原因,這不就是一篇論文了嗎?

    大學老師評職稱靠的可不是拍馬屁,而是貨真價實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怎麼核定?一是研究課題,二就是論文了。

    農業、農村、農民所謂的三農問題,也是人文地理專業區域經濟方向的研究內容之一,傅松倒不擔心跟專業不搭邊,所以他決定著重針對這次調查所發現的問題進一步地深入研究。

    老子就是這麼敬業,放假休息都不忘做研究,老子都佩服死自己了!

    為了確保調查結果更接近真實情況,必須擴大調查樣本,傅松打算暫時不回沐城了,接下來的時間都用來做調查。

    花生種植情況的調查最為簡單,整個沐城農村,基本上家家戶戶都種花生。

    蘋果就有點麻煩了,雖然蘋果是沐城的特色產品,但在80年代並沒有全面推廣,種植面積有限,至少目前石河村就沒人種蘋果。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90年,在蘋果萬元戶、十萬元戶的刺激下,人們一窩蜂種起了蘋果樹,石河村正是從91、92年開始興起了蘋果熱,結果幼苗剛種下,93年蘋果市場飽和,供過於求,一斤一毛錢都沒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