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王不懂 作品

第三一一章 海門廳

大牢中的罪犯同樣要拉出來過堂,本著疑罪從無的原則,能釋放的就釋放。

然後就是給縣城的百姓分發物資,這些東西都是從府庫中繳獲的。

這個時候艦隊則繞到了崇明島的北部,這裡與海門之間還有1條長江水道,不過比南側的要窄1些。

卓1清的第2個目標——海門廳。

海門廳地由海中漲出,無古蹟可載,也就是說這個地方是由長江中的泥沙淤積而成的新地。

乾隆33年的時候,割通州之安慶、南安等19沙,以及崇明之半洋、富民等11沙及續漲之天南1沙,特設海門廳,移蘇州海防同知駐札其地。

這個時候的海門廳還不像後世1般,其東部還是1處海島,或者說是比較大的沙洲。

這裡的最高長官是蘇州海防同知,其地位倒是跟廈門有些相似。

不過從它的名字就能夠看出,這裡的位置相當重要,控制著長江北側入海之門戶。

而且從海門往北全都是鹽區,其面積覆蓋後世的泰州東部,南通和鹽城大部,相當於半個江蘇的大小,這麼大的1塊地方大部分都是荒灘、鹽鹼地、沿海灘塗,這裡生活的百姓也大都是鹽丁。

他們世代在這裡煮鹽為生,養肥了揚州的鹽商,更是給朝廷每年上繳幾百萬兩白銀的鹽稅,成了萬眾矚目的1塊肥肉。

兩淮的官員,哪1個不想上來咬1口?

但是他們從來沒有想過,他們嘴中叼著的肥肉,實際上是這些鹽丁身上的。

他們辛辛苦苦勞動,依然都無法養活自己的家人。

而那些鹽商和官員卻在揚州城,住在私家園林中,享受著揚州瘦馬的伺候,將銀子鑄造成銀冬瓜藏在地窖裡面,過著地上神仙1般的生活。

董良覺得護衛軍在這裡大有可為。

在這裡紮下1根釘子,向西可以到兩淮,向西北就是中原的樞紐徐州,向南可以威脅上海,最為重要的是以後長江口的船隻進出,將由第2艦隊說了算。

洋人苦心經營的上海灘將失去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