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王不懂 作品

第五六五章 暹羅使團

“萬勝!”

港口方向傳來了1陣歡呼的聲音,劉威抬頭看去,只見在港口的方向豎起了1面面白旗。

走投無路的聯軍終於投降了。他們已經被4麵包圍,又在經受艦炮的轟擊,除了投降就是等死。

董興福很痛快地將看押俘虜的任務交給了蘭芳軍。冤有頭債有主,至於蘭芳軍會怎麼對待這些俘虜,阿福管不了。

原來華族還非常重視俘虜,因為俘虜可以用來在南方的熱帶地區修路。

但是現在,在南洋呆了這麼長時間之後,阿福發現,只要你願意抓,這裡根本就不缺少幹活的俘虜。

看似蠻荒的南洋諸島,其實生活的人口還是很多的。沒辦法,這裡的物產實在是太豐富了。

在相對落後的社會群體中,通常情況下決定人口數量的就是當地的資源產出。更具體1些就是當地人能夠獲得的食物多少。

只要有足夠的食物,人口通常情況下就能夠持續增加。

就像是現在的華夏,有將近5億人口,歷朝歷代,哪怕是漢唐之鼎盛都沒有達到。

原因只是因為紅薯土豆玉米等高產作物傳入了華夏。

在華族控制的福建和兩廣地區,是這幾種作物最早傳入的地方。

傳說紅薯是福建省福州府長樂縣人陳振龍傳入中國。

此人年未2十中秀才,後鄉試不第,遂棄儒從商,到呂宋島經商。後來見當地種有朱薯,耐旱易活,生熟都可食,有“6益8利,功同5谷”。

便不顧西班牙政府不許朱薯出口的禁令將薯藤絞入吸水繩中,渡海帶回福州培植。

為了此事,董良專門在軒轅廟的功德碑林中為其立傳紀念。

現在的華族百姓1般都是在承包田中種植稻米等主糧,而在那些位於山坡上的旱地自留田中種植紅薯、玉米、土豆等外來作物。

這樣極大地豐富了華族百姓的主糧結構,也增強了他們抗擊自然災害的能力。

阿福讓軍隊簡單修整1下就直接殺向了坤甸。

他們是乘坐運輸船走的海路,由4艘巡防艦護航。

荷蘭海軍的主力與華族海軍的主力現在不知動向,不過阿福對郭有有信心,或者說他對董良有信心。

兩個高手出去決鬥了,阿福相信回來的1定會是華族海軍。

阿福並沒有去救援距離自己更近的東萬律,而是直接去了坤甸。劉威對此不解。阿福給的解釋是坤甸還有大量的荷土聯軍運兵船,只要拿下了那裡,就可以截斷這些荷土聯軍的退路。

劉威似乎想到了什麼,沒有繼續問下去。華族軍隊的強大,他已經見識到了,現在他只能聽從華族的指揮。

更何況,董興福等人對他已經算是比較客氣的了。黃衛更是暗示他戰後將會把蘭芳國剩下的軍隊都交給他來指揮。

……

福州城,元首府。

董良給自己放了1天的假,永州和贛州兩條戰線的準備工作已經基本上完成。

在贛州有兩萬贛州支隊步兵,還有贛江水師的數十艘炮艇,等到戰鬥打響之後,林嶽還會率領第十1、十2兩個支隊從東面殺入的江西廣信府、撫州府,然後與贛州縱隊在南昌會師。入贛的總兵力在3萬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