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王不懂 作品

第七二九章 奇怪的大鬍子

官府也沒說這枚紀念章有什麼作用。

但是官府說了,這些紀念章會由從滿清國庫中繳獲的銅錢來鑄造。

這樣的意義就不同了。

緊接著各家報紙上開始爆料京城的那些滿清貴族多有錢。

據說醇親王府的地窖中光是銀冬瓜就有兩千多萬兩。

這樣的王府在京城就有幾十座。

皇宮裡的金銀財寶的價值加在1起不會少於十萬萬華元。

這些故事講出來,老百姓深信不疑。

1年清知府還十萬雪花銀呢。

民間關於這樣的傳說多了去了。

正好可以與報紙上講的故事相互印證。

就連那些大商賈都對此深信不疑。

就這樣,新1輪的國債再次在短時間賣完,1看市場的需求還很大。

這次劉峰良再次推出了5千萬戰後重建國債。

瘋了,瘋了……

戶部這次真的是瘋批了,要不是董良的力挺,這項決議很難在內閣會議上通過。

錢有了之後,大量的訂單從工部和總後勤部發出去。

於是不管是官方的工廠,還是民間的工廠都開始擴大生產。

工廠擴大生產,就要招募大量的工人,城市裡的工人招不到了。

他們就將目標對準農村,讓工頭下去招人。

但是想要農民離開土地去做工,就要讓他們賺取比種地更多的錢。因為華族的百姓是有自己的土地的。

於是很多農民開始在農閒時節進城務工。也有1些家中忙得過來的人將1部分勞動力送到城內。

時間久了,有人就發現,大家種田的時間不夠用了。

有人購買了機器幫人家幹活,收取佣金。

農業機器的效率比人要高,有了它們,就能夠節約大量的勞動力。

這就是農業向工業轉變的過程。

董良設計的這種轉變過程是常規的,效果比較慢,也許需要許多年。

還有1種比較快的,就是像英國人1樣搞“羊吃人”。

地主直接將耕地改成牧場,這樣就不需要那麼多的勞動力了。

農民,尤其是沒有自己土地的農民只能另謀生路。

他們唯1的出路就是進入工廠。因為別無選擇,只能任由工廠的壓榨。

哪怕是到了現在,大英帝國成為了工業最發達的國家。

英國的工人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工資少的可憐,還要在缺少防護的情況下,加班加點的工作。

所賺取的工資只能勉強維持1家人的基本生活。

位於聖潘克拉斯區的倫敦圖書館中,西南面角落的柚木桌子旁,1位留著大鬍子看起來有些老態的中年男人正在奮筆疾書。

他在寫1封給朋友的信。他的那位朋友在普魯士經營1家工廠。

工廠因為華族的訂單,現在生意不錯。

“親愛的弗里德里希,上次你送給我的那本東方書籍,已經看完。這本書中雖然有很多激進的民族主義思想,這種思想非常危險,很容易引起波及全世界的戰爭。不過那位聲稱要讓5萬萬人都成為有產者的元首讓我非常感興趣。不過我覺得他的土地再分配政策太過原始。”

“這種制度無法長久,時間長了必然還會有農民因為經營不善,而將自己的土地給賣掉,即使他們禁止土地買賣,也無法阻止農民變相地失去土地。而且他沒有解決工人的問題。工人不分配土地,依然是無產者,而隨著他們工業化的推進,工人的數量會超過農民,到了那個時候剝削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