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小戎 作品

第七十五章 兩場清談

    不多時,清淨子聽到了六一居士的呼喊,嘴角一撇,起身上臺。

    站在一旁的藍玉清與清元子,對視一笑。

    此時,全場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臺上,但是站在沖虛觀眾道士最前方的那個頭戴南華巾的老者,則是面色洽淡的偏頭眺望說經臺外的景色,手裡一串念珠輕輕轉動。

    某一刻,他微微抬了抬眉,轉頭看了一眼某個一直審視著他的年輕儒生,隨即回過頭去,不再理會。

    趙戎見那個神秘老者發現了自己,也沒有掩飾,繼續循著他的目光望向臺外,那個方向視野寬闊,可以將終南山南部群山的風光盡收眼底,下一刻,趙戎眉頭一挑,嘴唇抿成了一條紅線。

    第一場清談的雙方分別是陳牧之與清淨子。

    清談開始前雙方要相互自報身份,此時已經無需隱瞞。

    清淨子為主方,選題是《道經》中的“上善若水”。

    清淨子所執論點即是“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近於道。”

    因此陳牧之作為客方,必須對其問難,只能被動的執相反的論點,即“上惡若水”。

    如此一來,剛開始的優劣很容易看清。

    上善若水是道家的核心思想之一,並且儒道二家雖然有極多爭端,但是在關於水的看法上,卻出奇的一致。

    趙戎飽覽聖賢書,見過很多對水的稱讚,皆是符合道家“上善若水”的大道。

    比如“智者若水,水有儒風”,比如“君子見大川必觀”;比如“夫水者,君子比德焉”

    甚至某位儒家聖賢的“人性本善”論,就是“上善若水”的另一種表述。

    這一切的根源,是聖賢書上記載的某個久遠到不可知的年代,儒家至聖先師曾於某個大川旁遇道祖,執弟子禮,傾聽道祖談水……

    所有清淨子選擇這個辯題,確實聰明,畢竟書上關於水的論述不知凡幾,輕易就能作為談證。

    清辯開始。

    雙方道明論點後,清淨子手持念珠,卻沒有轉動,沉聲道:“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

    陳牧之微昂著下巴,輕搖著羽扇,悠然道:“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

    雖然因為論點,陳牧之開局就處於下風,但是,短短半刻鐘不到,清淨子就輸了。

    趙戎和林文若看著臺上被陳牧之辯得張口結舌,啞然無語的清淨子,相視而笑。

    陳牧之採用了儒辯的辯風,抓住了清淨子論點中的一個漏洞,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你不是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嗎?也就是說,水其實只有一個品質,那就是“利”,利於萬物。

    因此,陳牧之為對方觀點總結出了“上善若水,唯利是圖”的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