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小戎 作品

第七十六章 我們還沒輸

    林文若與清淨子在臺上清談的一刻鐘內,趙戎的表情從輕鬆,到平靜,到嚴肅,再到最後的眉頭緊皺,直至那一陣暴雨般的掌聲炸響在耳旁,林文若黯然下臺。

    對辯二人中,最初是林文若選題佔優,可清元子也不是善茬,清談功底極為紮實,談證豐富,條理清晰,剛開始倒也穩得住。

    但若清元子只是如此,研究透了對手的林文若絲毫不怕他。

    清談開始後,林文若步步為營,一點點擴大優勢,穩打穩紮,清元子漸漸難以招架,開始被動應對。

    而在辯場上,被動就是劣勢,也往往是敗北的先兆。

    就在趙戎心算二人大約不出十句,清元子就會大潰而敗時,這個下顎鬍鬚很長的紫衣道士忽然拋出了一個讓趙戎意想不到,而讓林文若更是不敢想的論理……

    結果,就是清元子反客為主,勝負徹底被顛覆了!

    第二場清談輸了。

    趙戎吐了一口氣,覺得輸的不虧,對面隱藏的後手確實厲害。

    第二場清辯是“有無之辯”。

    “有無之辯”是道家的經典命題,源於《道經》中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林文若持有“崇有論”,清元子被動持有“貴無論”。

    林文若之所以選擇它,除了是對清元子以往清談的研究中,發現了他在此處的薄弱,最重要的還因為這方世界的“有無之辯”發展到如今,最初被廣泛崇尚的“無”,已經被歷代諸子發現了很多漏洞與矛盾。

    “無”在道家典籍中是“道”,“有生於無,實生於虛”最初被所有人認可,例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但是,卻存在兩個致命的矛盾。

    第一,按照原有說法,“無”在時間上先於“有”,在空間上外於“有”,它是“道”,是一種絕對獨立的虛無實體。

    既然“無”在“有”先,“無”是產生者,“有”是被產生者,那麼,“有”是如何從“無”中產生出來的?

    同一個本源之“無”又是如何產生出多種多樣的物質實體呢?

    雖然玄黃界歷史上的道家聖人提出了一些補救的說明,但是仍然未能擺脫這一理論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