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盡長 作品

第9章 禁慾

    晚上6點左右。

    匆匆忙忙用過晚餐,感謝完邁里斯大師的慷慨,託德帶著從授課堂拿來的幾張白紙、一套尺具、幾根炭筆和半根蠟燭,一頭埋進了自己的房間,開始了自己前世最擅長的工作。

    化學實驗的設計和實際工業的應用。

    下午通過觀察銀礦提煉的廢渣,並向工匠艾登進行了求證,託德對接下來的工作已經有了一定的腹案。

    『北石礦場』開採並冶煉銀礦石,雖然使用了『灰吹煉銀法』,但由於皇家工匠們對礦物元素和化學反應的認識仍停留在初級階段,礦石中的銀子只提煉出大約60%到70%,仍有30%左右的銀損耗在了廢渣之中,被當做垃圾送給了聖西德洛修道院。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損耗。

    主要是因為這樣三種化學物質:鉍(bi,原子序數83)、碲(te,原子序數52)和氧化鉛(pbo)。

    鉍能與銀形成含97.5%低熔點(262c)共晶,也可和銀組成含5%鉍的固熔體,灰吹過程中鉍一直與銀共聚於鉛液中,在第一階段灰吹結束後,只有進行第二階段的延長作業,才能提取銀液,將鉍氧化成三氧化鉍進入渣中。

    至於碲,由於它和銀與金的親和力很大,所以在灰吹過程中不易被氧化沉澱。為了除去碲,16世紀末期的歐洲,通常在除鉍後往熔池中加入富鉛,使碲的濃度降低後再繼續灰吹。也就是進行第三階段的延長工作,再兩次加淨鉛灰吹後,可使約三分之一的碲氧化揮發,三分之二的碲氧化進入渣中,殘餘的微量碲則留於銀液之中。

    還有最後的氧化鉛。pbo液也能溶解少量的銀(根據『科爾梅伊爾實驗』,pbo中可溶解3%~6%的銀)和氧化亞銀(氧化亞銀不穩定,在150c時即完全離解。但它與pbo組成合金時則變得相當穩定),從而降低銀的回收率。但在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的延長工作中,可以進一步提取銀,降低氧化鉛引起的損耗。

    原理大概就是這樣。

    關鍵是如何依靠手頭現有的設備和材料,進行銀礦廢渣的二次和三次再提煉。

    19世紀早期的電爐灰吹法那是別想了。

    17世紀末18世紀初的輪盤式灰吹法也根本做不到。

    甚至16世紀中期的高筒灰吹爐在如今的條件下,都很難實現。

    比較一番,只有13世紀末14世紀初的早期覆包式灰吹爐勉強能夠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