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免死金牌

張昭沒有立刻回答,只是沉默著,不知道在想些什麼。

孫權輕輕將表奏和公文都放回了桌案前,並且按照發放的重要程度,依次做了排列。

“記得當年任陽羨縣縣長之時,張公以權年少,明明身在吳郡,還時常寫些書信對權諄諄教導,只是後來出了事後,張公也就鮮少再有教導之言了。”回想起這些往事,孫權卻十分感慨,當年的他便是犯了錯,也都有兄長為他兜底。

“孟子之言‘父母俱在,父母無故,一樂也。’然如今父兄皆已不在,獨留寡母可奉養聊慰藉。‘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而權愧怍之人,卻多有餘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然,江東之地,英才雖多,卻不得其用。長兄所留遺命,的確是‘路漫漫而其修遠兮’!”

張昭眼裡晦明不辨,語氣依舊十分冷淡,“二公子既然今日來了,又同在下說了這麼多話,想來也不是單純來尋在下寒暄閒話,二公子不妨直言。”

“明日一早,權會列兵而出,巡查軍營,敢問先生,可願與權同去?”孫權目光灼灼,在等張昭的一個答案。

張昭卻反問孫權,“若在下隨行公子而去,公子意欲如何?若在下不願隨行公子而去,公子又意欲如何呢?”

孫權道,“若先生與權同去,自是為兄長、為權穩固軍心;若先生不肯隨行,也是留於郡中,為權穩固後方內政。”

張昭卻搖頭,“錯了。若在下與公子同去,則是為二公子籠絡江東士族之人心,引江南英才為二公子所用。若在下不肯隨行,則是悖逆君侯之遺命,已生異心,當誅殺以免除後患,再不濟,也該是以其餘諸公替代之,幽禁至死。公子如此想,也該如此做。”

孫權眼神微冷,“先生身份貴重,權不敢如此。”

張昭卻道,“二公子以為為何在下在二公子和三公子之間,想選三公子?”

孫權當然不知道。

“為人主者,貴能負荷先軌,克昌堂構,以成勳業也。方今天下鼎沸,群盜滿山,二公子卻寢伏哀慼,肆匹夫之情。”張昭一想到孫權連日來在孫策的靈前哭得不能自已的模樣,雖能理解他們兄弟情深,卻非人主之所為,如此危急存亡之時候,卻被私情所累,張昭不能不有些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