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逆子還不趕緊登基 作品

第285章 開源

  這麼說來,這些牧民就有近三十萬斤羊毛了?

  “那遷徙的時候怎麼看他們走的那麼輕鬆?”鐵鉉有些震撼。

  朱棡笑道:“是我們小看了遊牧民族了,相比較於漢人生活物資的繁重,遊牧百姓多數是馬背上討生活的,他們的遷徙能力,是漢人難以企及的。”

  有羊毛那就好辦了。

  朱棡從系統裡換了一個手搖的羊毛紡車,這個機器可以將羊毛經過拋散、梳毛、紡線、捻線,最終成為羊毛線。

  說到這個,就不得不提蒙古人是如何禦寒的,他們是將羊皮帶著毛製作成皮襖,軟化內裡的羊皮以達到可以做成衣服的軟硬程度。這在古代被稱之為皮子,也是蒙古人最常交易的貨物品種,深受漢人的喜愛。

  在明清兩朝,基本上北方和南方的貨物貿易都是靠著這些皮子做支撐產業的。

  還有一種方式,就是漢人說的錦袍。

  也就是以錦布做皮,內裡填充羊毛的袍子。在清朝影視劇之中看到的那些孩子穿著肥大的錦袍,就是用羊毛做的填充,而且還的是富貴人家,尋常人家的襖子那都是用青布做皮,內裡填鴨絨跟柳絮。

  這兩種方式確實都能起到禦寒的效果,而且效果非常好。

  但第一種皮子的方法不是長久之計,每一次取皮都要殺羊,在羊羔繁殖能力不高的現狀,賣的皮子都要一點點攢下來。

  而且皮子是看年份的,放久的皮子毛硬還稀少,泛黃,賣不起價,所以蒙古人一趕上賣皮子,都是成堆成堆的殺羊,這種方式,太虧。

  再說第二種,賣羊毛。

  還是最簡單的一點。

  不值錢。

  漢人從他們手裡花費低價就可以收購羊毛,拿回去加工一下就做出了錦袍,賣高價。

  缺點在於過於肥大,穿起來跟狗熊似的,行動不便,所以一般都是上半身套個馬甲的形式。

  有人要說為什麼蒙古人不自己做錦袍?

  他們一沒錦布,二沒渠道銷售,做出來也只能擺著看。低價賣給商人又虧本,一來二去只能賣羊毛。

  但朱棡所想到的毛線不一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