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子邊城 作品

第四百二十九章 朱慈炯從軍

顯然,朱慈炯這是記下了,所以說出了先生教他的那一番話。只是可惜,教的就是教的,並非是他發自於真心而說,這才一眼就被崇禎給看破了。

“炯兒呀,父皇認為你可以嘗試到軍隊鍛鍊一下,之前的大明多災多難,文官貪財、武將怕死。父皇儘管十分的勤勉,奈何的是最後一個知曉的。百姓們過得苦呀,為了生存下去,他們不得不舉杆而反,使得大明差一點就因此而亡。”

憶往昔,崇禎的臉上全是憂傷與憤怒。

大明有今天,固然有崇禎性格上的優柔寡斷、犯忌多疑。但

一個當政者,竟然都不知道

“好在的是,上天垂憐,把大元帥送到了京師,送到了朕的面前,大明這才得以撥開雲霧見青天,才看到了復興的希望。炯兒,大元帥是很厲害,但只有一個大元帥是不夠的,天下之大,還需要更多的可以信任之人去管理才行。”

“如今你的皇長兄已經去了應天府,負責著中原與部分南地的安全。而你現今也長大了,朕希望你也可以為國分憂,你願意嗎?”

崇禎說的是情真意切,他已經想通,與其把權力交到外人的手中,那不如交到自己的兒子手裡。縱然就算是真出了事情,那也是家裡的事情。

倘若他們真有能力,有一天推翻了自己,那是他們的本事。至少這個天下還是姓朱,皇族依然還是在他們的手中。要遠比被外人佔了去、奪了去要好。

崇禎不知道的是,當他這麼想的時候,實際上已經對自己的兒子有了猜疑之心,只是此時他還不想去正視罷了。

這同樣也是朱常武的另一個用意。

與其讓你天天來猜忌我,那就把你的兩個兒子都給拎出來,來分擔火力。

如此一來,崇禎犯忌的人就變成了三個,找朱常武事的機會也就變成了三分之一。

朱慈炯哪裡會想到這些?

此時,他感受到的就是父皇的真誠,感受到的就是父皇對他的期許。

他原本就對於當將軍就有很大的想法,之前是先生告訴他,身為皇子,尤其還不是太子的情況下,儘可能不要去觸摸兵權,因為那會是一個禁忌,真這樣做了,很可能會惹火燒身。

現在好了,這是父皇主動要求的,那他又哪裡有不答應的道理。

至於說以後先生問起來,就直接說這是父皇的旨意,他不敢抗旨就行了。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