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悲歌 作品

第1506章績效考核體系


  最流行的績效考核體系,就是kpi了。

  比如對一個程序員來說,每天寫代碼最少不能低於多少行,差錯率不能高於多少……基本上都是這一類對工作量和差錯率的考核。

  這種考核就太僵化了。

  kpi不達標,就是業績不達標,員工工作的目的就是為了kpi達標,就會出現一系列的弊病。

  對真正的技術高手來說,他是要儘可能用少量的代碼解決高難度的問題,這才是一家科技公司需要人才,而不是在kpi的體系下製造複雜,造成系統冗餘和高昂的人工成本。

  同樣地,用kpi考核,還有產品維護解決投訴率這樣的指標,解決投訴率越高,說明他工作越好。

  可投訴率越高,恰恰說明了產品和服務有多爛,每天都在受理和解決投訴。

  結果就出現瞭解決投訴的人考核得分很高,但產品卻越來越垃圾的現象。

  可以說,每一家公司的kpi體系背後,都隱藏著一個復仇女神。員工的工作之中,都一定會有意或者無意地在kpi的要求下完成對公司的“復仇”。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過去這十年裡硅谷又完善、推出了新的考核體系:okr體系。

  簡單來說,就是kpi是“定量”考核,okr是“定性+定量”考核。

  先給一件事情定性,然後再定量。

  比如開發一個程序,定量1萬行代碼,100天的開發週期,那麼kpi的要求就是每天寫100行代碼。這就導致厲害的程序員明明可以8萬行代碼就完成工作,卻要按照要求加長到10萬行。

  okr的模式,是先定性,要開發出一款程序,耗時100天的時間。然後再根據性質來定量,就是每天完成1%。

  這樣一來,技術高手就解脫了,每天只需要寫80行代碼。工作量少了,開發出來的產品也更好了。

  現在,硅谷的科技公司基本都是採用的okr考核體系。

  紫微星從06年開始,就開始採用了這種模式,可是國內的其他互聯網公司,基本玩的還都是kpi的那一套。

  這跟用人有關。

  直到2014年以後,國內創業公司如雨後春筍地出現,每年新出現的創業公司多達280萬家,呈現出了一種空前的創業浪潮和投資浪潮。

  在這種情況下,大批的國外優秀人才紛紛回國,就把okr體系帶回國了,這才迅速地在國內推廣開。

  現在的國內互聯網公司,都比較本土和草莽,包括BAt在內,都是一群本土高管。紫微星則不一樣,周不器招攬從境外招攬回來了一批人才,比如主管產品的副總裁許亮傑、主管人力資源的副總裁王海洋、首席財務官聶才俊、首席技術官沈向陽等人,都有著豐富的海外工作經歷。

  只要周大老闆一聲令下向硅谷學習,okr體系就可以在紫微星推行下去。

  可是,okr一樣有弊端。

  定性之後,同樣是定量,定量了1%……對很多優秀員工來說,他一天可能能完成2%的總任務量。

  完成了1%之後,就開始摸魚了。

  為什麼看起來硅谷的工作環境比國內寬鬆很多?

  跟員工的水平也有關係。

  解決一個問題,國內的員工加班加點,可能要10個小時解決,忙忙碌碌還要加班。硅谷的員工可能2個小時就解決了,既不用加班也不用壓力,工作之餘還可以嘻嘻哈哈地聊天、健身、喝咖啡。

  很多國內的優秀員工也是,績效評價要考核目標,他們就不敢去設置高目標,也就不會鞭策自己去追求高產出了。

  這既是浪費了員工的生命,也是降低了公司的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