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悲歌 作品

第2073章 音樂平臺的盡頭是電臺



            不過,周不器對這件事也不敢太確定,人要有自知之明,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他對有聲書的市場真是不夠了解。

就算有一點先知先覺,也很有限,作用範圍只在國內市場。

說不定國外市場不一樣呢?

就像spotify的模式在海外可以風生水起,在國內卻玩不轉一樣。國內的有聲書產品玩不轉,未必海外的有聲書產品的模式就不行。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奈飛。

在國內這種模式根本沒戲,誰搞誰死,可是在海外市場卻可以大行其道,一路通殺。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

有聲書的潮流就是這幾年在海外市場帶起來,然後傳到國內的,國內玩不轉這一套,根本原因是國內的消費能力比較弱。

要是一個月30美元的會員費,什麼喜馬拉雅、蜻蜓fm就都可以活得很滋潤了。

國內承受不起。

海外的那些有聲書App,會員費那真是一個都比一個高,一年的訂閱費可能會達到300美元。即便是這樣的高收費,依舊有很龐大的市場,甚至到了後來,業內已經有了“音樂平臺的盡頭是電臺”的大潮流。

當然,海外的這些聽書App之所以可以收費這麼高,也是因為質量太高了。

最頂級的幾款產品的聽書服務,朗讀者要麼就是這本書的作者,要麼就是找好萊塢知名演員,要麼就是頂級的配音演員。

然後就可以打造出一部部的精品收聽書籍,吸引力足夠強。

甚至可以作為學習英語的課程來聽。

這其實是個良性循環,收費高,收入就多;收入多了,就可以請頂級的配音演員、朗誦家來錄製;產品質量好了,就可以吸引到更多的用戶;用戶多了,收入就會進一步地提高。

國內類似的產品則不行,第一步就走不動。

就只能引導一些業餘的民間的愛好者來讀書,水平就參差不齊了,一本好書也會因為朗讀者的水平太差而被聽眾放棄。

如果是聲情並茂的專業朗讀者,就算是一本不那麼好的書,聽眾也會被他們的聲音所陶醉。

周不器其實不太清楚這裡面的情況。

從他個人來說,不看好聽書的模式。聽相聲、聽脫口秀還行,聽書這模式感覺從邏輯上就行不通。

如果是口水文,看書多快啊,可以一目十行,聽書太磨嘰了;如果是有深度的書,勻速聽書也很難體會到那其中的道理,聽了也是白聽。

丹尼爾·艾克對此卻很上心,“不僅是有聲書,還有播客。前幾年,播客類的產品很難成功,是因為大家都要用電腦去聽,或者去搜電臺,這就比較麻煩。進入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就可以有功能集成的App了。平時開車、旅行、散步,都可以聽。”

周不器點了點頭,“這是個理由。”

丹尼爾·艾克笑著說:“如果是聽音樂,我們除了要給一筆固定版權費之外,還要按照歌曲的收聽次數來向版權商付費。播客類的節目就不一樣了,有著病毒式擴張的潛質。比如邀請湯姆·克魯斯夫婦做一檔播客節目,只需要給他們一筆出場費就行了。至於聽眾有1萬、10萬還是1億,跟克魯斯夫婦無關,這就讓產品有了無限複製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