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靈 作品

第28章 帶槍帶狗和一切靠手

 古蜀地本土原有一個狩獵民族。

 後來,蜀人逐漸由山區狩獵進入平原捕魚,然後又轉為農耕生活。

 但一部分先民仍然留在山區,從事狩獵,代代相傳。

 他們因地制宜,依山而獵,在其行獵生活中夾雜了很多巫術的形式,因而又被稱為“巫獵”。

 在蜀中盆地邊緣,從雅安,到甘南,到青川,再到鎮巴,綿延千里的巴山山脈,其中大山起伏高聳,層巒疊嶂。

 豐富的生態,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以捕獵為生的先民,傳承不息。

 隨著時代進步,再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巫獵,但先輩的狩獵技巧卻是傳承了下來。

 古蜀巫獵的狩獵習俗,主要有兩種行獵方式,一為“帶槍帶狗”,二為“一切靠手”!

 其實理解起來很簡單。

 帶槍帶狗,這種行獵方式,獵人持槍帶狗,多結伴同行,一起出行打獵,又稱攆山、打圍。

 也時常有一個人、兩個人在莊稼地一邊守護一邊打獵的情況,本事厲害的,也經常獨自上山。

 除了狗用作偵測、追捕作用外,山民打獵的主要工具是用槍。

 這裡槍在古時候指的是標槍、箭鏃、弩箭等,到了明清時代發明火器,到近現代,山民逐漸開始使用火槍,多為土槍。

 這也是陳安打主意先弄來用起的東西。

 火槍製造簡單,不在於準而在於猛。

 帶槍帶狗的狩獵方式,在以前通常聲勢較大,一般由有經驗的老獵人看好野獸出沒頻繁的區域,眾獵手或嚎叫或鳴槍或放狗驅趕,形成聲勢,把受驚的野獸趕往狹窄山谷或者預先埋好陷阱的區域進行圍獵。

 一切靠手,則是一種不帶工具行獵的方式。

 獵人不帶獵槍、獵狗,只借助自然手段行獵,又稱為“黑山”。

 獵人上山,只用套繩、陷阱、地弩等捕捉野獸,主事的人通常是稱為“吊路子”的巫師,神神叨叨的,在山神面前,他們是虔誠又狡黠的凡人,而在人的面前,卻是捉摸不透的“神”。

 換句話說,他們其實就是以陷阱為主要狩獵手段,行事神秘的人。

 吊路子掌握著很多設陷阱的方法,同時也是對獵物瞭解得最充分的人,進山後善於觀察野獸的腳印、糞便和留下的痕跡等,能準確判斷野獸出沒的路線和規律,並懂得利用天時地利,包括天氣。

 但其實,無論是帶槍帶狗還是一切靠手,多少年下來,兩種行獵方式早已經交疊,尤其是吊路子,神秘的面紗已經被揭開。

 而陳安的師傅李豆花,就是一個集二者手段為一身的攆山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