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靈 作品

第216章 三蒸九扣

 這就不是一個衝動就能解決的事情。

 第二天早上,村子裡請來幫忙的,帶著自家的碗筷和桌凳,齊集盤龍灣,就連宏山一家子也丟下蓋房子的事情趕了過來。

 在招呼著他們吃了湯圓以後,就由馮祥中和馮學恩帶著一幫子人忙碌起來。

 生火燒水、洗菜、切肉、殺雞殺鴨……

 明天的正席,今天就有不少事情要準備。

 山裡的酒席,自然是最具巴蜀鄉土氣息的農家筵席,大都是就地取材,講究就是一個實惠——三蒸九扣八大碗。

 八大碗是民間傳統菜品,說是八大碗,其實上的是九碗,也叫九大碗,主要出現在紅白喜事宴上,烹飪方法以蒸扣為主。

 大碗,更準確的名字是“鬥碗”,容量很大的碗。

 固定的每桌八個人,九碗菜。

 九大碗的第一碗,特別稱為“頭菜”,一定是蒸肉丸。蜀地的人把肉丸叫做“圓子”,頭菜中的肉丸不是球形,而是橢球形。

 一碗裡面有8個,正好每人一個——如果主人家不差錢,就放16個,稱為“雙圓子”,這筵席也就會被當作“高端大氣上檔次”了。

 陳安家準備的就是雙圓子。

 九大碗中的其他菜,常規的還有醃菜扣肉、粉蒸肉、燉肉塊、酥肉等等。

 醃菜是山裡人自家醃製曬乾的青菜,覆水之後用於扣肉,稱為“燒白”。

 不過這個名字對於修房建屋來說顯然不吉利,所以在“立房子酒”中是萬萬不能用的。

 陳安這是搬家酒和結婚一起辦,這道菜自然也就被去除了。

 而粉蒸肉,也因為其俗稱需要避諱而不能在喪事中出現,但這是喜事,使用無礙。

 而這兩碗,在酒席中,都跟“圓子”一樣是定量的,每人一片。

 而燉肉塊叫做“墩子”,基本上是完全的肥肉塊,而酥肉外面裹了雞蛋澱粉,看不清裡面是肥是瘦,就只能通過筷子夾時的軟硬去猜測。

 有的時候,甚至直接上兩碗“墩子”和酥肉。因為墩子和酥肉往往比較肥,剩得比較多,可以重複使用,也就能為主人家節省一些食材。

 有了這幾樣,再加上幾樣別的菜,湊夠九碗就可以了。

 而陳安這裡,準備的便是雞鴨魚之類的東西,還有弄到的麂肉,也算是豪奢了。

 幾乎碗碗是肉,這要是在後世,絕對會覺得很油膩。

 但現在不一樣。

 別說山裡人,就即使是城裡人,一個月也吃不上幾次肉。

 偶爾吃上一次,都要被稱為打牙祭。

 這樣全葷的筵席,反倒更有吸引力,只因為吃肉的機會太少。

 因為少,很多大人還會把圓子帶回家,給家裡的小孩子吃。這也讓孩子們在去吃這九大碗的時候,多了一分期盼。

 進入農閒,不少人過來幫忙的時候,也就把自家的孩子帶了過來,整個盤龍灣,熱鬧得不得了,跑去水塘邊撈魚的,跑到山洞口去看寒號鳥的,到圈邊看豬,到菜地裡看菜。

 那棵奇特的松柏,也成了不少人品頭論足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