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滅六國





李世民:這件事是自己最大的汙點,也不知天幕會如何評價。




天幕會潛移默化的改變民眾的傾向,對民心的影響太大了。




【在一番操作下,前太子宜臼登基為天子,是為周平王。但請神容易送神難,犬戎還盤踞在鎬京,這地方氣候溫和,人很有趣,說話也好聽,到處都是糧食,他們不準備走了。】




【周平王很識時務,打不過就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為躲避犬戎的騷擾,把都城向東遷到洛邑。秦襄公帶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秦始建國。】




【周平王還說:“戎人不講道義,侵奪我岐山、豐水的土地,秦國如果能趕走戎人,這些土地就歸秦國。”自此,秦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




【春秋時期,秦穆公稱霸西戎,位列“春秋五霸”。穆公死後,秦國逐漸沒落,與晉國屢戰屢敗,被封鎖在崤函以西,巴蜀之北,失去了與中原強國爭霸天下的資格。】




【春秋末年,晉國一分為三,分裂後的三晉還是與秦國纏纏綿綿,趙、魏、韓擋在秦國東出的必經之路上,成為秦國的心腹之患。】




【戰國初年,魏文侯以李悝為相,變法圖強,魏國迅速強盛;又拜吳起為將,侵吞秦國河西之地,窺視關中。吳起以五萬兵卒大敗秦軍,秦國再也無力抵抗三晉的攻勢。】




【就在此時,魏國的強勢崛起,引起了趙國的警惕,趙魏反目,三晉聯盟瓦解,秦國的壓力大減。】




評論區




“眾所周知,三角形是最穩定的。”




“近在眼前的威脅比遠方的敵人更讓人寢食難安。”




【此後,自秦厲共公到秦出公,大臣專權,數易君主,國政不穩,秦國日衰,偏居一隅,只能旁觀中原諸侯龍爭虎鬥。】




【直到公元前362年,獻公之子嬴渠梁繼位,是為秦孝公。他發佈“求賢令”,任用商鞅變法,富國強兵,遷都咸陽,逐漸成為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國家,傲視於西方。】




【史記記載:“孝公十九年,天子致伯。”周顯王冊封秦君為方伯,正式承認其霸主地位。雖然戰國時期的霸主對其他諸侯國已經沒有任何威懾,但這依舊代表著秦國的正式崛起。】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嬴駟繼位,是為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為了緩和守舊派與變法派的矛盾,拿商鞅作替罪羊,車裂商鞅。商鞅雖死,但“秦法未亡”。秦惠文王繼續奉行商鞅變法以來的國策治理秦國,並以商鞅造反查無實證,公子虔和公孫賈純屬陷害為由,順手除掉了妨礙秦法實施的大量舊貴族。】




秦孝公再次抬腳踹了嬴駟一腳,這一腳卻輕了很多,更多的是做給旁邊的商鞅看的。




商鞅連忙阻止,“君上,是鞅沒有處理好與老貴族的關係,太子做得對。”




如今的商鞅還不是晚年大權在握的商君,在他心裡,為理想赴死,本就是自己最好的結局。




【大批能臣名將造就了秦國在惠文王時代的輝煌,也體現了秦惠文王識人馭人的本領。】




【文有張儀連橫六國,武有公孫衍、樗裡子、司馬錯、魏章等將領,北伐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