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吾不禁夜 作品

第一百三十九章 天火之謎(下)

    徐夔很有民族情結,他寫的詩處處體現著憂國憂民,甚至有點“反清復明”的思想,後來這本詩集被乾隆看到了,文字獄就此爆發了。

    都已經到了江南,怎麼能不到秦淮?秦淮河上的畫舫早已等候多時,然而到這種煙柳之地乾隆到底不能明目張膽,他是微服私訪去的。

    文人嫖妓不會那麼粗俗,有很多花樣,其中包括彈琴聽曲、吟詩作對,據說有天晚上,乾隆到一個畫舫上和其他揚州文人雅士一起“風流”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女子,她非常擅長彈奏琵琶,就像白居易筆下的琵琶女。

    她的藝名是“夢夢”,是個苦命人,以前是大戶人家的小姐,家道中落,不得不巴拉巴拉……

    這是秦淮河的套路,基本上才貌雙全的“瘦馬”都會有可歌可泣的故事,如何因為命運多桀淪落到這種境地,老鴇賺的就是這個錢。

    後來乾隆就一邊聽著“夢夢”彈的琵琶,一邊隨著畫舫泛舟秦淮河上,看紅橋二十四景,享受著皇宮裡無法享受的逍遙。

    然而“夢夢”彈到了曲子最精彩的地方,忽然從琵琶裡面掏出了一把匕首,刺向了乾隆,也幸好當時護衛眼疾手快,乾隆毫髮無傷躲過了這一擊。

    “夢夢”見事不可為,轉身跳出了畫舫的窗戶,落入秦淮河裡,從此不知去向。

    後來調查了才知道,“夢夢”本名徐華蘭,是徐夔的孫女。雖然徐夔本人死了,他的家人還是難逃厄運,當初徐華蘭的娘是懷著她被充入教坊的。

    她刺殺乾隆不只是為父報仇,可能還因為她參與了“反清復明”組織,不然僅憑一個“瘦馬”怎麼會逃過那麼多管差和“粘杆處”的追捕。

    滿清入關後,發現了漢地的腐敗,從順治開始就禁除女樂教坊,但一直收效甚微,反而還有人想要恢復唐宋時期那種教坊的規模。

    出事後乾隆沒有問責盧見曾,盧見曾平平安安得混到了乾隆二十七年告老還鄉,過起了隱居生活。

    然而到了乾隆三十年,乾隆第四次下江南,這一次沒有之前那麼快樂,因為江南發生了嚴重的水災,造成糧食欠收。

    那段時間亞洲的氣候都不大好,1770年孟加拉發生了饑荒,本來就減產的糧食因為東印度公司的搜刮,餓死的人就更多了。

    治水必然會用到水利,水利工程可是比不小的開銷。

    經過徹查後1768年兩淮鹽引案爆發,盧見曾又被抓進了天牢,按罪論絞。

    當時紀曉嵐也就是幫姻親盧見曾說了兩句好話而已,然後就被髮配新疆了,這下沒人再為盧見曾求情了。

    等他死了三年後才有人給他昭雪,那時候紀曉嵐已經從新疆回來編撰四庫全書了,它比永樂大典容量還要多幾倍,而為盧見曾求情的正是擅長海塘工程的劉統勳。

    傳統社會對法家沒有好感,歷朝歷代都會結合秦王朝二世而亡的史實給予其非常負面的評價。

    儒家從孔孟開始就崇尚重義輕利、人性本善,而法家,尤其是商鞅和韓非都是相信人性本惡的。

    商鞅重刑輕罪,動輒挖鼻子割耳朵,還曾一日之內在渭水邊處決過700名犯人,整條河都被染紅了,他認為只有通過嚴格的法律,讓人畏懼才能制止人為惡的心。

    韓非是個結巴,他認為君臣之間只有利害關係,沒有父子之親,利益所在的地方,人就會忘了好惡,使弱者變強,怯者變勇,勤於耕織者勇於殺敵。

    荀子認為: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處於爭奪。

    表面上看著順從的人並不是真的順從,而是為了爭奪更多的利益,韓非認為,為了利益,人們除了爭鬥外還會合作,為了更大的利益,仇人也會握手言和。

    商鞅之策沒有給社會留下道德和價值觀的選擇,一切社會關係都變成了利益與刑法的關係。單純強調功利而忽略道德會大量釋放人的自然和生物慾望,秦國軍人為了戰功,不僅作戰時勇猛,連戰俘和平民也殺了,為了獲取更多的人頭,秦國也因此烙上了永遠無法洗刷的“暴秦”、“虎狼之師”的痕跡。

    商鞅變法是因為秦孝公的支持,在秦孝公死後他就沒有了靠山,原本他打算連夜逃跑,卻發現要住店的時候沒有帶可以證明自己身份的東西,按照當時的法律入夜後還在外遊蕩的人是會被抓的,商鞅這才明白自己變法帶來什麼樣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