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吾不禁夜 作品

第二百四十六章 花之爭(八十八)

    南澳總兵府座落在一座距離汕頭不遠的島嶼上,管轄著閩南、臺灣和粵東海的海軍軍事,在總兵府裡有一顆大榕樹,據說鄭成功曾在這棵樹下招兵收復臺灣,因此被稱為“招兵樹”,旁邊還有一塊石碑,寫著“閩粵界”3個字,當時在南炮臺上放炮,趕走海盜的正是閩澳總兵的手下。

    過了這個島就意味著進入福建,同時提督也從南澳總兵那裡獲得了一個好消息,福建海域並沒有猖獗的海盜,那夥襲擊他們船隊的海盜可能是來自南海的。清政府為了消滅鄭成功和南明勢力,加強了福建沿海的防禦,海盜是不敢來的,至於倭寇則在清初就很少見了。

    豐臣秀吉的刀狩令讓農民無法擁有武器,即使是爆發農民起義,他們也只有鐮刀和鋤頭。

    攔轎訴訟是一種訴訟方式,農民會攔住老中、奉行或藩主的轎子提交訴狀,這種訴訟方式只有在向各領主直接申訴而未被採納的情況下才能使用。對於農民來說,起義是僅此一次的搏命之舉,正因為如此農民起義有不同於平時的昂揚和狂亂,如果有別的渠道獲得公正,他們願意嘗試。

    在寬永饑荒發生時有的大名不僅沒有賑災,反而在這個時候加賦,比如東北的會津藩四十萬石外樣大名加藤明成,為了提高年貢率,讓無石高的土地繳納糧食,並追加各種稅令,寬永十九年的歉收又恰巧在這裡爆發,豬苗代、磐瀨等地區的百姓只得流亡他處。

    能逃荒的首先逃荒,不能逃走的則會尋找時機,在寬永二十年,加藤因為生病而告老還鄉,在新的藩主保科入駐會津藩之前,耶麻呂郡的農民和肝煎向幕府奉行發起訴訟,稱加藤擅自增加石高,只有90石的土地卻稱有300石。

    這次直訴是發生在藩主交接的時刻,大規模逃散之後。福建發生歉收時也是首先逃荒到暹羅、臺灣,即使乾隆四十五年,布政使在荒年宣佈設置常平倉也沒有立刻爆發民變。

    無人可以確定當時林雨化的聲音有沒有被忙著過生日的乾隆聽到,相對於海盜,福建秘密社團的問題更讓人擔憂。以至於當某個寺廟香火極盛,信徒越來越多,或某些祭祀儀式風靡起來,官員便要向bj寫奏摺稟報,皇帝會很快發下敕令,要求民眾呆在自己的縣裡,宣稱去遠處燒香既耗時又費盤纏,而且有悖禮數,不給不法盟會任何機會,因此漸漸的“燒香人”也和蓮花一樣,成為謀反的象徵。

    這並不涉及提督要調查的內容,後面的旅程要輕鬆了很多,即便停留時間也不長,很快他們就到達了廈門。

    廈門的對面有個叫“鼓浪嶼”的小島,島上的炮臺拱衛著廈門的出入口,即便失去了日本和暹羅,這裡依舊繁忙,從臺灣來的大米、糖從船上搬下來後,這些大船會將一批接著一批的福建人運往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