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吾不禁夜 作品

第五十二章 風與花(二十三)

當英國發生光榮革命的時候,雖然英國逐漸從君主專制國家住建變為君主立憲國家,但和法國大革命不同的是,英國與歐洲君主國之間的聯盟、條約以及解決爭端的機制都一切如常。而法國新生的君主立憲政權則否認了所有的原則和先例,並且還宣佈處理國際關係時將與處理國內事務一樣,這不可避免得加劇了法國與歐洲君主制宮廷之間的摩擦。

1791年路易十六試圖逃離,又被追捕回來的消息很快就傳遍了整個歐洲,這個消息不僅動搖了整個國家的根基,還意味著一旦國王逃跑成功,有外國干預的內戰在所難免。這一切在1787年的荷蘭就已經發生過,不同的是威廉五世是被趕出荷蘭,他的普魯士妻子一路招搖著去找攝政王支持威廉五世,被南荷蘭的志願者勸返了,她的兄長普魯士國王以此為藉口發動入侵,最終導致荷蘭的愛國者事業崩潰。

在整個德語世界,大革命發生之前一度是支持“理性事業”的,80年代之前的啟蒙運動主要還在“溫和”層面,腓特烈大帝本人也很喜歡法國的啟蒙思想家,甚至邀請伏爾泰到他的宮廷。

國王出走讓局勢迅速惡化,法國國內一些原本還算模糊中立的派系紛紛選擇了自己的立場,到了當年10月,極端保王黨和路易十六的親信都渴望開戰,認為只有戰爭才能讓國王、宮廷和他們自己奪回原來的一切。

有許多法國人相信,與奧地利、普魯士和萊茵邦國之間的戰爭是不可避免、大概率會發生的,美因茨的選帝侯放棄了原本的開明改革,否定了啟蒙運動,科隆和特里爾的大主教雙雙效法美因茨選帝侯,並且在自己的領地收容成千上萬的貴族流亡者。

法國立法議會在1791年11月發出最後通牒,要求選帝侯們在1792年1月15日之前驅逐所有的流亡者,及流亡親王在其領土上屯積的部隊。1791年12月,維也納宮廷的回應是以開戰為威脅,要求法國即刻收回最後通牒。

接著是柏林、海牙、羅馬、都靈、那不勒斯和馬德里,都發出了相似的回應。然後法國政壇的風向就從內政,轉為與他國開戰是否明智這一事上去了。

這時路易十六的立場就變得極度難熬,他是該支持國民議會的開戰請求,還是阻撓開戰,達到讓外國勢力干涉的目的呢?

路易十六最後選擇開戰,甚至罷免了阻撓他的斐揚派大臣,並將共和派的羅蘭和克拉維埃給召回了。

與英國簽訂《亞眠合約》給拿破崙帶來了很大的政治紅利,畢竟“世界和平”了,國慶節的時候還有人雕刻了一尊“和平天使”雕塑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