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的代價

  想到這裡,阿加莎不知為何心中一跳。一道靈感,或者說,一個輕微的念頭、一種難以捉摸的可能性,就這樣閃過她的腦海。若非這是她自己的頭腦,她甚至無法察覺到它的痕跡。潛意識?直覺?命運的指引?她想不明白。

  別急。偵探告訴自己。這不過是開始,繼續思考,很快我就能找到答案。況且往好處想,謎題有效地干擾了我對斯泰爾斯先生的回憶……

  她點燃一支蠟燭,找出紙筆鋪上書桌。夜幕籠罩,玻璃窗後的博格街在一輪明月下陷入沉眠。偵探眨眨眼,不確定地抬頭望了一眼。

  ……只不過是尋常景色罷了。她打個哈欠,盡力驅走睏意。反正明天我可以在船上休息。

  偵探小姐繼續工作。

  下一個謎團是黑城傳說。論起幸運,鎖匠盧格才是諸多線索之中最特殊的那個。他幾次遭逢磨難,卻都化險為夷、險死還生,還賺得家業愛情,度過了美滿的一生。尋常人當然辦不到這種事,無怪凡人間會流傳他的故事,期待過上同樣的好日子。科恩一家害人不成反遭報應,又有什麼值得懷疑的呢?只有埃希為此抱怨不休。

  說不準盧格沒那麼幸運。阿加莎邊寫下推測邊想。傳說的真實性幾乎無法驗證,他很可能做了某些不名譽的事,比如暗殺仇敵以擺脫困境,但沒有流傳下來。畢竟,這部分內容不是人們愛聽的。大家嚮往天降財富,嚮往和平與美好生活,斷不會提起什麼謀殺。況且平民想殺誰,大都是自己幹合算。僱傭殺手也是有門檻的。倘若故事這麼說,盧格就不是大家能夠代入的角色了。

  更別提這還是樁滅門慘案。

  那麼會有兩種可能:鎖匠功成名就後撒了謊,要麼是吟遊詩人美化了他的經歷。哼,也許他本就不是什麼鎖匠。誰知道呢。阿加莎寫下一條:科恩一家被盧格剷除。

  但關於故事的錯誤與否,阿加莎也沒有確切的證據。嚴謹地考慮後,她又填上兩條,分別是“死於意外”和“盧格出現,其他仇人乘機動手”。意外對應故事中的說辭,科恩害人不成,反被找到的殺手幹掉。而他人所為嘛,據阿加莎的經驗,一個強佔他人房產的傢伙很難受到別人歡迎,他的敵人決不止一個盧格,害死他的另有其人。

  選項列出來了。偵探藉著燭光打量寫下的文字。接下來是排除法的時間。

  若非尤利爾給出的線索如此零碎,他本人也有所隱瞞,我們的偵探女王根本用不上紙筆……

  她先考慮最後一種可能。鎖匠盧格回到黑城——好吧,當年它被叫做“莫爾圖斯”,一座名聲至今仍不怎麼樣的邊境小城——發現物是人非。科恩佔據了他的公館,於是二者爆發矛盾。假設大家都知道這回事,那麼以咱們的玉米先生的好人緣,說不準就有人打算給他添亂。

  然而這些人是沒有範圍劃定的。阿加莎先從已知的線索中尋找,涉及一千年前先民時代的碎片只有一個:某位克洛伊塔的信使到過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