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戲曲大師的肯定!

  這才是音樂藝術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想到這裡,鍾老對這位蘇白歌手更加欣賞起來。

  ……

  舞臺上。

  伴奏聲音忽然消失了。

  所有人從陶醉狀態下清醒過來,下意識地看向蘇白。

  他們預感到,蘇白接下來的演唱,可能是歌曲中最震撼人心的部分。

  “你方唱罷我登場。”

  “莫嘲風月戲,莫笑人荒唐。”

  “也曾問青黃也曾鏗鏘唱興亡。”

  “道無情,道有情,怎思量。”

  “道無情,道有情,費思量。”

  “……”

  這段歌聲是沒有伴奏的,蘇白是完全用自己的戲腔清唱出來的。

  而這清唱的戲腔,卻有著深入靈魂的力量。

  無數人,在這一刻,頭皮發麻,感到身體在顫抖。

  他們強迫自己去忽視身體的反應,去真正感受蘇白歌聲中的情感。

  在蘇白的歌聲下,所有人的腦海中再次浮現出那位伶人。

  那位伶人,熱愛戲曲,也精通技藝。

  所謂不瘋魔不成活。

  正因為她愛戲,才會如此痴狂,才能把戲唱得這麼好,令臺下客如痴如醉難以自拔。

  然而她也明白和理解戲文所呈現的,是一個高度理想化的世界。

  故勸人,莫嘲風月戲,莫笑人荒唐。

  她理解觀眾的陶醉,故也不會去笑他們。

  她身份低賤,卻也關注民生,也在臺上歌頌興亡英雄、批判前朝苛政。

  她只談風月嗎?

  怕不盡然。

  她希望百姓不要再過著青黃不接的苦日子。

  她反思朝代更迭的原因,並用戲文記錄著那些百世流芳的壯舉、唾棄賣國求榮的奸人,字字珠璣,擲地有聲。

  這寥寥幾句歌詞,將伶人的形象,從一位戲痴,拔高到了一個有自我意識、信仰追求的藝術家。

  而觀眾之所以有這些感知,全是來自蘇白歌聲的影響。

  他通過歌聲,將一個虛無的形象,塑造成一位有血有肉,有熱愛,有包容,有情懷的真實形象。

  如此真實的形象,讓無數人的眼中淚光閃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