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月下 作品

第 185 章 豈能盡如你意

北魏,洛陽城。




在元恪繼位,元勰退隱後,整個洛陽似乎又恢復了原本的繁華。




不久前的先帝駕崩、天降異相、新帝失蹤這些事好像都已經成為眾人腦中有些模糊的回憶。




這個世道本就危機重重,生活的壓力,讓黎民百姓沒有太多功夫關注帝國上層的爾虞我詐,至於朝廷權貴,則不少都在私下慶賀,覺得這世道美好起來了。




因為元恪在親政沒有多久後,便表現出了在政務上的低劣水平。




和他雄才大略的父親不同,元恪耳根子軟,做起決定來十分猶豫不定,他沒有自己政治智慧,無法從群臣的各種信息中,分辨出真假來。




而元勰這種明白人不在了,主政的高肇、元祥都是貪婪之輩,這些人,只要錢財給夠,便能達成目標,比元勰那好處理多了。




一時間,北魏上下在官員任免、稅賦攤派、徭役徵發上,出現了失控的情況。




最主要表現,就是元恪在經過天上遨遊一番後,對神佛更加敬畏了,繼位後不到一月,就已經親自招開了三次法會,親自講經,更是對龍門石窟寺加註資金工匠,親自催促石窟寺的修建。




為此,元勰幾乎天天都在長吁短嘆。




偏偏他還不能在旁人面前顯出不敬之相,於是便在魏貴妃身邊,隨她學習一點醫術,打發時間。




但魏貴妃顯然也不喜歡這種精神內耗。




“我就不明白了,路是你們自己選的,現在你把權柄拱手讓人,如今又擺出這個模樣,是要給誰看?”魏知善十分輕蔑,“你若是想繼位,機會可太多了,甚至你現在修書給我家陛下說你想繼位,他都會帶兵來助你。”




元勰輕嘆著搖頭:“我朝為了嫡長繼承,耗費六代帝王心血,豈能毀於我手。”




北魏本就是草原起家,有兄死弟繼的繼承風俗,當年為了改成中原的繼承製,不知花費了多少心血,哪能說改就改。




魏知善不屑道:“兄死弟繼有什麼不好,國賴長君,一個知根知底的親王,不比年輕未掌過權的太子好得多麼?”




元勰苦笑道:“草原上群敵環伺,如此兄死弟繼,當然可以,但中原不行。”




……




“為什麼不行?”新一天的小課堂上,賀歡聽著阿蕭給他講朝廷的局勢,不理解為什麼不能是彭城王繼位,先皇帝不都給了召書了麼?




“因為中原與草原不同,草原上,群敵環伺,家產本就不多,屬於公有,權利分得沒有那麼清楚。中原王朝,勢力太大了,”蕭君澤給他解釋,“中原是農耕立國,天然追求穩定,追求父死子繼,如果有一個親王,年紀與皇帝相差不多,又被定為皇太弟,又可以參政,那麼,他身邊就會天然聚集許多勢力,想把他推上皇位——自古功高莫過從龍,他要不進步,身邊的人又怎麼能進步呢?”




賀歡若有所思。




“更何況,弟弟勢力太大,本身就會威脅到皇帝的力量,天然引起戒心,




到時一個不小心,就是兄弟相殘,”蕭君澤平靜道,“就算元勰上位了,哪怕他是個賢王,得位不正,將來的權力更迭,也必是腥風血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