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寶神豪,從我養麒麟開始 作品

第 499章 一龍三現

  在瓷器畫片上,一龍趕珠,二龍戲珠。所以這件瓷器可以按照畫片取名<青花趕珠龍紋罐>。

  齊鳴翻轉罐身露出了罐底,底部露胎,胎質略顯粗糙,並沒有底款。

  雖然沒有底款,但這件瓷器上的龍紋時代特徵很明顯,所以斷代並不算難。龍是華夏皇權的象徵,龍紋從宋元開始就出現在各類瓷器上。

  每個朝代的龍紋,甚至不同皇帝的龍紋都有它的特色。

  例如元代的龍紋,龍身細長,龍爪和龍吻鋒利如刀,極具攻擊性。這契合元朝以武立國的宗旨。

  到了朱元璋的時候,龍紋又成了圓頭大腦、雙目圓睜、龍角細軟,而且沒有龍鬚的形象,這種龍,沒有霸氣,更多一種親和,所以被戲稱為<貓臉龍>。

  而到永樂和宣德時期,龍紋又變的威猛霸氣,重新有了龍鬚,而且龍鬚龍髯都是向上飛起,這反應了永樂宣德時期國力向上,由於這一時期的龍都有一個大鼻子,所以有人稱它們是<豬鼻龍>。

  後頭成化皇帝的<眼鏡龍>,弘治的<穿花龍>,各個皇帝執政的龍都不同,這種不同並不單純是因為皇帝審美差異,其實和整個國家的氣象乃至國運都息息相關。

  而齊鳴手上這件,也是華夏瓷器龍紋中的一大特色產物,俗稱<一龍三現>。

  所謂一龍三現,指的就是這小罐上,一條龍只畫龍頭,龍尾,以及一小段龍身。龍的其他軀幹部分則會被雲彩或者海水等遮掩。

  當然,這裡的<三>是概數,也可能是五現、七現,甚至九現,但不會出現雙數。這種<一龍三現>在華夏瓷器史上是驚鴻一現,只在清朝早期順治皇帝時期出現過。

  順治是清朝第三位、清軍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間,算是滿漢衝突最激烈的時期,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剃髮易服凸顯當時社會不可調和的衝突。

  除了滿漢衝突外,還有清皇室內部的權利鬥爭,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清皇室的統治並不穩定,所以龍紋就會顯的遮遮掩掩。

  這種龍紋既是隱喻了當時清皇室統治的風雨飄搖,也是反應了漢人對清皇室認同的缺失以及不信任。

  因為順治在位時間並不長,所以這種龍紋也就存在了幾年。

  從畫片風格上,齊鳴就能斷定這小罐是順治時期,隨後他又特意數了數龍爪上利爪的數量,按照官窯的規定,民間用瓷也可以畫龍,但只能四爪,只有皇室才可以享用帶五爪的龍紋。

  在確定這是條五爪龍後,他又用望氣術重新驗證,確定歲氣和貴氣都無誤後,才算是完成了鑑定。

  不過他這次算是代人鑑定,所以並沒直接說出結果,而是看向了櫃檯裡的店員。

  別人的地盤上,這件瓷器又是對方店裡想要的,所以這鑑定結果說不說,怎麼說,還得等那店員給出提示才行。

  看到那店員還在手機上打字溝通,齊鳴的眼神便不自覺的瞄向了那把刀,從貴氣上看,那把刀可比這件<順治青花趕珠龍紋罐>還要珍貴數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