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無牙 作品

第843章回顧29年發展歷程

    今年是1905年初,距離1876年穿越重生已經第29個年頭,距離大洋帝國建立已經第15個年頭,如今回首往事,感慨頗多。

    當年第一次踏上布里斯班碼頭,李福壽年僅16歲,還是一個風華正茂的少年,在澳洲這片廣袤土地上經過近30年的奮鬥,度過了輝煌的青年時期,今已人至中年。

    他長身玉立,目光深邃的透過高大的拱形窗戶,俯瞰山下遠遠鋪陳到天際的紅河谷大都市,眼神中帶著欣慰之色,凝立良久。

    經過29年的發展,大洋帝國如今擁有6000萬人口,這其中,第一代來自北方大陸的華裔移民差不多有4000萬人,構成了帝國的主流族群唐族,其他的人口是在澳洲本土及海外州新出生的人口,屬於移民第二代。

    這樣算下來,差不多一年100多萬移民的樣子,早期人數少一些,中後期人數多一些,平均一年移民130萬人左右。

    這樣的數字

    並沒有對龐大的大清帝國人口增長帶來多大的影響,相比原來歷史時空,在頻繁自然災害中死亡的災民大大減少,溺嬰現象大大減少,人口矛盾相對緩和一點,僅此而已。

    進入20世紀初

    大清國依然以四萬萬五千萬人口位居世界第一,29年中移民澳洲的4000萬人,就像一顆小石子丟入池塘裡,沒有濺起些許微瀾。

    相比較傳統而保守的第一代移民,第二代移民對帝國中西包容的文化接受程度更高,歸屬感更強,文化程度也高的多,識字率達到9成以上。

    普遍提高的識字率,極大的增強了帝國人口素質,也是近年來工業和科技成就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雄厚基礎,厚積而薄發。

    隨著時間的推移

    以李孝祖,段長江為代表的移民第二代陸續進入青年期,呱呱墜地的移民第3代逐漸成為主流,代表著未來的希望。

    有鑑於教育提高人口素質的重要性,範仲齋首相第2任期內,全力推廣的三大政策,除了“美麗新農村運動”,“全民醫療制度”這兩大政績外,還計劃將“五年制義務教育”提升到“八年制義務教育”水平。

    美麗新農村運動佔據的政府開支並不多,大多用於興建鄉村道路,給予農戶沼氣池補貼,修建一些垃圾收集站,花不了多少錢。

    全民醫療制度同樣如此,重點在每個村鎮設立衛生站,派遣醫學院畢業生進入村鎮衛生站工作,提供基本的醫療服務。

    這些衛生醫療服務都不是免費的,只能說具有公益性質,最起碼要維持衛生站的辦公開支,運行開支以及人員開支,這些村鎮衛生站少則一二人,多則一二十人。

    政府方面對偏遠衛生站有一定的補貼,絕大部分衛生站要求自收自支,自負盈虧,獨立經營,允許個人承包,行成遍及全國的基本醫療衛生網絡。

    這與“美麗新農村運動”相輔相成,旨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創建衛生環境,提高全民壽命和幸福感,讓人們切切實實感受到發展的紅利。

    在教育領域

    大洋帝國的中小學校分為三類,以公立學校為主,私人貴族學校和慈善學校為輔,在總計6000多座中小學校中,僅慈善學校就有1100多座,含皇室捐助的769座,教會學校238座,社會善心人士捐助的107座,成為基本教育的有力組成部分,基本能夠實現全民教育的目標。

    考慮到八年基本義務教育需要投入更多資源,為此,政府支出方面將會重點向教育傾斜,將佔據政府開支總額的近10,以推進全民教育政策。

    相比較而言

    軍事開支在政府支出中只佔據不到8的比例,在國民經濟總量中佔據0.717,連1的比例都不到。

    說明大洋帝國是以經濟建設為主的社會,憑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全力發展工業與科技,而沒有如同扶桑國一樣,把一半以上的政府開支拿出來窮兵黷武,支持陸海兩軍瘋狂發展準備,參與遠東爭霸。

    在重大歷史關頭,李福壽保持了戰略的冷靜性,選擇了最合理的策略以避免與倫敦徹底決裂。

    事實證明,這是一項極為英明的戰略決策。

    建國之初

    陸海兩軍有一股大幹快上,全面擴張的發展思潮,陸軍部希望維持60餘萬人的大規模軍隊,甚至進一步擴張。

    海軍希望打造20艘戰列艦以上的龐大艦隊,拿下呂宋群島,全面侵佔荷屬東印度群島,順便把新西蘭也摘下來。

    這種種的擴張衝動,全都被李福壽以無與倫比的威信壓了下來,著手對南北戰爭後的陸軍實行大規模裁員,三年只退不徵新兵,軍隊員額從63萬削減到14萬,將節省下來的鉅額軍費用於發展經濟,恢復南方州生產。

    海軍部也迎來了5年無新艦訂單的空白期,海軍預算一減再減,只能維持基本的職能。

    事實證明

    李福壽的清醒決策是正確的,澳洲南北戰爭震動了英倫三島,在倫敦的輿論界,李福壽的形象也從女王陛下忠貞臣子轉變成了禍國鉅奸,要求大英帝國實施武力干預計劃的言論佔據了主流,這對新生的大洋王國造成嚴重威脅。

    暗地裡,李福壽發動了十幾年積累下來的歐洲人脈關係,撒下大量金錢干擾輿論,拉攏腐蝕倫敦上流社會人士,通過與英國敵對的積極德、法、俄、美外交,贏得世界強國的承認,這讓英國顧慮重重,最終令倫敦武力干預計劃遲遲不能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