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無牙 作品

第890章戰略選擇

    綜合考慮,德國哪怕是有一點兒的理智,那麼在慎重選擇之下,薩那熱窩事件可能並不足以引爆第1次世界大戰。

    而這一點,是李福壽萬萬不能夠接受的事情。

    所以他要出手,嚴重削弱花旗國的軍事和經濟潛力,打斷其蓬勃向上的國運,破除其獨霸北美,君臨兩洋得天獨厚的大一統地理位置,為大洋帝國今後數10年崛起為世界強國之一,拓展出充分的上升空間。

    第2個目標,那就是充分展示強勁實力,待價而沽。

    既然要玩了就玩大一點,李福壽雖然先天比較親近英國,但是不代表他把所有的籌碼都壓注在英國身上,畢竟現在已經有了可以說“不”的本錢,德國這一方也不是不能考慮。

    在原來歷史時空

    沙俄帝國在1918年就被打爆了,布爾什維克席捲了這個北方帝國,新生的政權與德國率先媾和,承認戰敗並且割讓了大片土地,允諾數量驚人的戰爭賠款。

    德俄兩國簽定的《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條款空前的苛刻,主要有三條;

    第一條,俄國全軍復員;

    第二條,俄國放棄波蘭、立陶宛,並承認烏克蘭和芬蘭獨立。

    第三條,俄國向德國支付60億馬克的戰爭賠款。

    這意味著什麼?

    首先,意味著沙俄失去了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不是人跡罕至的西伯利亞,而是俄國的歐洲地區,屬於其領土精華的精華部分。

    這其中,光人口就有5000多萬,佔據沙俄總人口的1/3還要強一些。

    1910年,發明元素週期表的門捷列夫預測說:再過40年,俄國人口將從目前的1.55億增長到6億。

    但一個佈列斯特條約,基本上把沙俄徹底廢了。

    意味著俄國完全喪失了這10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工業基礎,俄國工業雖然遠落後於歐洲各國,但因為法國的資金和技術援助以及斯托雷平的改革,在一戰前已經大有起色,工業化進程主要就集中在這片歐洲土地上。

    然而,就在割出去的這塊土地上,卻有俄國90%的煤炭、73%的鐵礦以及54%的工業產能,還要外加三分之一的耕地,直接打回農奴社會狀態。

    所以,《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不是卸了俄國一條胳膊,而是卸了它一條胳膊和兩條腿,從此退回了原始的農業國。

    特別是煤炭和鐵礦這兩項資源非常重要。如今工業能力比拼玩的就是煤炭和鋼鐵兩項,沒了這兩項,沙俄還玩個屁呀!

    在原本歷史時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意奧三國同盟並不是沒有取得勝利的機會,1918年就是最好的契機,也是最接近勝利的時候,德意志帝國在東線已經取得了完全勝利。

    設想一下,關鍵時候反戈一擊……

    呵呵呵……這個樂子可就大了去了!

    李福壽抱著這樣的想法並不稀奇,他也不介意與德國人暗通款曲,在這個世界上討生活,誰還沒幾個朋友啊?

    說一千,道一萬,傳統友誼那都是個屁呀,對於國家而言,最讓人心動的是實實在在的利益。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