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無牙 作品

第1097章火力差距

    “那沒問題,讓第2集團軍多收攏一些前沙俄軍隊,為應付今後東線戰場的複雜局面做準備,後勤上面加強對東線戰場的供給,參謀總部應該配合內閣有關部門做出妥當安排。”李福壽改變了主意。

    李福壽的初衷是保存實力,畢竟士兵們都是華人子弟,帝國公民,他可不願意在東線戰場上折損太多。

    但東線的第2集團軍戰意滿滿,不願意不戰而退,這對視榮譽為生命的軍人而言,實在難以忍受。

    而且參謀總部陳述的三個理由確實很有道理,第2集團軍收攏的白俄士兵是極好的炮灰,軍隊士氣高昂,地理條件有利於充分發揮戰鬥力,完全有信心硬碰硬打一仗。

    李福壽從善如流,轉而支持陸軍參謀總部的意見。

    大洋帝國這樣的工業強國打仗相當豪氣,地面上的炮兵轟,空中的飛機炸,鐵甲洪流烏泱泱的淹沒敵軍,作戰方式領先於時代。

    缺點就是資金耗費多,對後勤供應依賴性強,白刃戰水平不高。

    帝國軍隊打短兵相接的塹壕戰時,標準的做法是先甩手榴彈炸一通,然後衝過去用03式輕機槍掃兩梭子子彈,最後再用刺刀解決殘餘敵人。

    以俄日兩國為代表的戰鬥方式就寒酸的多,一般子彈打了幾十發就沒有了,動輒白刃衝鋒,規模大的成千上萬都有。

    所以在日俄戰爭中,常常看見雙方白刃拼殺,這在大洋帝國軍隊的作戰方式中極少看到,軍隊也不提倡。

    這不能說大洋帝國士兵勇敢精神不足,只能說步兵戰術理念的區別,工業國和農業國實力的差異,沒有足夠的炮彈子彈供應,只能用人命往裡面填。

    收攏了近60萬白俄士兵,第2集團軍麾下總兵力達到96萬餘人,很有信心在東線戰場打出光彩來,與德國人別別苗頭。

    如今在東線戰場上

    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聯軍總數約310餘萬,德軍有55~80萬之間,數量最多不超過百萬。

    德軍數字為何有如此大的起伏呢?

    這是因為德國處於內圈作戰,可以利用國內發達的鐵路交通來回調動軍隊,在東線戰場發起攻勢戰役的時候,便調動西線戰場的總預備隊,增強攻擊力量。

    打垮了俄軍之後,再利用鐵路線快速調回,打一個時間差。

    而在西線戰場吃緊的時候,便調動東線德軍支援,戰鬥方式非常靈活。

    從14年爆發戰爭至今,俄軍總計動員了超過1600萬軍隊,在戰爭中傷亡高達9347000餘人,始終無法擊敗東線德國偏師,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此。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俄軍火炮嚴重匱乏,軍工生產能力拖了後腿,這與武裝到牙齒的德國軍隊差距太大,所以一直被壓著痛揍,兵員傷亡巨大。

    德國人也就是佔了武器裝備的優勢,中線戰場上的德軍和奧匈帝國盟友共計擁有14400門大炮,陸軍重炮上千門,彈藥供給充足。

    相比較之下,,在戰爭爆發初期,俄國軍隊擁有959個炮兵連,計有7088門炮,其中只有40門重型炮,雙方火力明顯不在一個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