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無牙 作品

第461章 華夏移民格局

    放下手中的文件,李福壽心中情緒波瀾泛起,乘興離開了辦公室登上了凌霄閣頂。

    從這裡俯瞰壯闊的紅河谷市,城市鱗次櫛比的樓房建築遠遠延伸到天際線處,展現出世界級繁華大都市的巍峨身姿。

    他貪婪的望著這一切,心中湧動著豪情滿懷和無言的感動。。

    心有多大,夢想就有多大!

    這座李福壽傾注巨大心血的繁華都市從無到有崛起在布里斯班河畔,記錄了一路走來的豐功偉績,必將為歷史所銘記,成為19世紀末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上百萬各族裔人民生活在這座大都市裡,誠然還有許多不足,但不能夠掩蓋其熠熠光輝。

    據人口彙總統計表明;

    整個昆士蘭伯爵領範圍(約22.8萬平方公里,不含布里斯班)數十座新市鎮生活著近490萬華夏移民,人口聚集效應非常明顯。該地區工業發達,農牧業、貿易、文化、教育醫療發展水平較高,居民普遍收入也較高,是本土精華地區。

    整個昆士蘭州總人口達58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比例達到69.4%,農牧人口比例27.7%,從事捕漁業人口占2.9%,屬於完全工業化經濟結構。

    伴隨著工業經濟的高速發展,農牧業方興未艾,整個昆士蘭州人均收入水平連連高速增長。

    1885年,昆士蘭州人均年收入為11英鎊3先令6便士,相較於1876年增長96.3%,,幾乎翻了一倍。

    回望10年來的歷程,令人唏噓不已。

    在1876年,收入6英鎊是普通白人的平均水平,青壯華工只能拿到一半甚至更低,約在2~3英鎊之間。

    1876年的昆士蘭州對華夏移民採取歧視打壓政策,限制入境,限制入籍,限制經商置業,限制與白人婦女通婚,需要繳納比普通白人多得多的稅賦,經常還得忍受無禮盤剝和明搶,經常在金礦場或者荒郊野外死於非命。

    是李福壽的到來打破了這一切,他通過努力為華人贏得話語權,推翻了施加在華夏移民身上的限制法案,令入籍華人能夠獲得與白人同樣的待遇,大力推行同工同酬,反對歧視……

    10年後的1885年

    華夏移民已經成為昆士蘭州,南澳州和西澳洲的主流族群,掌握了州政府和議會,成為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時也成長為最富有的州。

    華工平均年收入增長4至5倍,在獲得同工同酬公平待遇的同時,社會地位和政治地位極大的提高,已然成為昆士蘭社會的主人翁。

    昆士蘭州人口占據整個澳洲四分之三,以人均年收入11英鎊3先令6便士水平,超越原本最富裕的維多利亞州,名列第一。

    維多利亞州人均年收入9英鎊17先令5便士名列第二。

    新南威爾士州人均年收入7英鎊9先令名列第三。

    南澳州、西澳州和塔斯馬尼亞州,人均年收入都沒有超過6英鎊,分列第四、第五和第六,由於人口基數小,收入低,所以顯得沒有什麼存在感,只能跟隨在人口大州和富裕州後面,做個捧哏的小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