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無牙 作品

第655章 佈局缺失

    萬一顧延川有個閃失,損失將無法估量,彰顯出大陸佈局的缺失。

    必須要儘快找到一個足夠分量的代言人,擺在李福壽麵前的有上中下三條選擇;

    下策是傾盡資源扶持大伯顧延山,此公官至從三品太僕寺卿,掌管皇家儀仗出行和全國的車馬道路,有點類似於交通部長的角色,但是權力要小得多,屬於典型的京官。

    這樣做的好處是顧延山任職履歷和品階都夠了,往上一推就能坐上方面督撫大員的寶座,實施難度較小。

    壞處也很明顯,大伯顧延山比排行老二的顧延川還要大上四歲,今年已經六十有二了,這身子骨現在看起來蠻硬朗,可年紀擺在這兒呢,說不行就不行了,風險忒大。

    中策是傾盡資源扶持子顧致文,顧致學兩兄弟,顧致文是大伯顧延山之子,舉人出身,靠捐輸得了個四品頂戴。

    在滿清能買到的最大官位是道臺,官居正四品。這樣的官位只比巡撫低一級,比之斧還高一級,官方的明碼標價是1.64萬兩白銀,實際上這只是買了個道臺的補缺資格,十個捐輸道臺當中都沒有一個能夠就任實職。

    就是說花了1.64萬兩白銀,你就有了這個資格補缺道臺,但不一定保證能夠補缺,那個高高在上的道臺之缺就像空中樓閣,看得到卻摸不著。

    李福壽知道;

    顧致文這個廣東兵備道的正四品實職道臺的缺,是花了十一萬五千兩白銀買來的,手中掌控著虎威右軍二十五營人馬,每營400名戰兵,共計一萬名新軍,駐防廣東佛山。

    顧致學則是李福壽的大舅哥,在28歲那一年金榜題名,得了個二甲97名,因為有了個好爹的原因,仕途上一路順風順水。如今已做到了淮安知府,不折不扣從四品的牧民官。

    在19世紀末期

    淮安府是漕運總督府所在地,關係清朝財政收入重要一項的鹽鐵專賣中的兩淮都轉鹽運使衙門,也都設在淮安府,足可見其重要性。

    沿大運河60萬漕工全都由漕運總督府一體管制,兩淮數十萬鹽工受到兩淮都轉運使衙門一體節制,這裡可是南船北馬興盛之地,淮安知府那是一等一的肥缺。

    一筆寫不出兩個“顧”字,親不親打斷骨頭連著筋。

    顧致文,顧致學這兩兄弟是值得信任也是更值得培養的代言人,關鍵是這哥倆年輕啊,顧致文今年41歲,顧致學38歲,若是沒什麼意外的話,仕途最少還能再幹20年,遠比投資一個糟老頭子來得更划算。

    上策就是李福壽憑藉先知先覺的優勢,拉攏腐蝕二到三位督撫大員做代言人。

    一般人做起來很難,但是李福壽以國王之尊曲意結交,再給一些小恩小惠甜頭,倒是不難做到這一點。

    在這個年代,滿清國與洋人走得近的官員被稱為洋務派大臣,或是知洋派大臣,被認為是很有本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