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無牙 作品

第657章 武王

    19世紀末的北平城

    高大宮牆內外壁壘森嚴,殿閣重重。

    前門大街外車馬如織,戴著瓜皮小帽的商賈平民之流,舉凡見到沿街拎著鳥籠子,帶著豪奴的八旗子弟隔上老遠便躬腰打千,這些爺們兒都得罪不起。

    即便是如今北方大荒的年月,京畿重地也很少能見到大群受災饑民,不是這些北上的災民不想進京求一條活路,而是都被阻擋在天津衛靜香河一線,或是北直隸保定府內,不得滋擾皇城重地。

    北平城內人聲嘈雜,一片太平盛世的祥和平靜氛圍。

    那一日在軍機處遇著了難決之事,不得已之下,額勒和布隨著禮親王世鐸進宮覲見皇太后,細陳詳由。

    宮裡為如何處置也犯了難,這種外藩一國國王,王后齊齊來朝的事兒,大清朝二百多年來也沒遇上幾回,沒有前例可循。

    禮部官員只能從故紙堆裡面翻找出前朝事例,比照著辦理。

    斟酌數天之後,朝廷頒出聖旨,由大洋王國進京覲見的代表明遠伯爵朱偉接旨,令其即日進宮,面呈聖上。

    實際上此時,王后顧柳煙一行已經抵達廣州府,探視病勢業已大好的兩廣總督顧延川,一家人見面自然是驚喜交加,這裡且按下不提。

    朝廷沒有明令允許,兩廣總督府自然知道王后私下駕臨可是驚天動地的大事,因此秘而不宣,外人無從知曉。

    單隻論紫禁城中,正在為如何處置此事而煩惱。

    大清朝的藩屬國體制前後200多年。在這200年時間裡,大清朝固守著古老的宗藩朝貢體制,但近代以來,由於國勢日漸孱弱,未能抵擋住來自西方的殖民衝擊,宗藩體系已經搖搖欲墜了。

    大清朝的“藩屬國”、“屬國”是一個相當寬泛的概念,情況千差萬別,有的是宗藩關係,是真正意義上的屬國,有的則是一般的外交和貿易往來關係,實際是外國。

    在大清朝眼中,“鹹奉正朔,勤職貢”,無一例外,全都是天朝上國的藩屬國。

    近代以來

    大清朝與其周邊的國家有非常頻繁的交往,如朝庭把朝鮮、安南、琉球等周邊國家視為“外藩”。

    這“外藩”之說,則意為“在外之屏障”。

    在大清朝看來,鎮守邊地的藩王或者藩鎮構成了京師之屏障,而邊疆的諸族或周邊的國家則成為屏衛天朝上國的邊疆。“外藩”與“藩服”、“屬國”、“藩部”、“藩屬”、“藩國”等詞的意思差不多,都可以指臣屬的邊疆民族各部及周邊鄰邦。

    “內藩”指稱國內的蒙古、西藏、回部等邊疆民族各部。新疆卡倫以外的浩罕、安集延、布魯特等部族,清廷都統稱其為“外藩”。

    乾隆帝就曾經稱哈薩克、布魯特等“究屬外藩部落”,這裡的“外藩部落”在乾隆帝的語義中為“屬國”之義。

    英國、俄國、日本等從來未曾臣屬過的國家,清朝在與其交往的過程中,避免使用具有臣屬意味的“藩部”、“藩屬”、“屬國”等稱謂,而大多會使用“外藩”加以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