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虎道長 作品

第743章 漫長的星際旅程

    據藍星聯盟暗中的不完全統計,30%的克隆人在培育出來之後的短短數年時間內就會喪失生命。

    好吧,說實話,這是一個讓人感覺有點恐怖的數據。

    另外,探索艦隊裡也不完全說全是克隆人。

    像方明明這種自然人就是從後方母星補充過來的士兵。

    但在探索艦隊裡,士兵裡面,自然人所佔的比例不足0.1%。

    當然,這也是為了某種政治正確,畢竟如果探索艦隊裡只有克隆人士兵的話,這必然會引發克隆人與自然人之間一些矛盾衝突。

    克隆人也是人,克隆人的命也是命,憑什麼克隆人衝鋒打仗在前,自然人偷懶享福在大後方呢?

    這種矛盾衝突的誕生並不會因為補充距離太遠等等之類的客觀原因而消失。

    實際上,從十多光年外的母星趕過來,方明明光是在冬眠箱裡就待了一百多年。

    沒法,即便人類踏出母星之後發展了一千多年,但依然沒能突破超光速的航行技術,像曲率技術,蟲洞技術,次元門傳送技術等等,在人類科技樹上都還只是一種設想。

    近一千年來,人類在航行技術上最重要的一次技術突破,也就是突破了可控核聚變小型化技術,將戰艦上的核裂變反應堆,離子推進引擎,光帆推進技術等等替換成了可控核聚變反應堆加粒子推進引擎。

    雖說這並沒有擺脫人類文明燒開水的老套路,即便可控核聚變帶動的粒子推進引擎持續加速之後,最高只能夠達到光速的百分之十二,但至少在母星四周數十光年範圍內勉強夠用了。

    並且藍星聯盟在其它科技方面的發展上還是不錯的。

    譬如人工智能,材料學等等方面。

    這也推進了藍星聯盟的探索力度。

    當然,作為探索艦隊的高層,那些將軍們對藍星聯盟的科技發展還是不太滿意的。

    譬如光速百分之十二的航速對於探索,星際戰爭來說,還是太慢了。

    從母星出發,抵達另外的恆星系,至少需要八十年以上,像第三探索艦隊現在的ek71恆星系則需要一百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