鯰魚頭 作品

第94章 鐵血宰相


第94章鐵血宰相

1875年,德國曾經有機會徹底擊敗法國。

法國雖然輸掉了普法戰爭,但是憑藉著龐大的海外殖民地,法國在普法戰爭後,實力快速恢復,這引發德國的擔心。

德國擔心遭到法國的報復,希望繼續發動戰爭,徹底消除法國的威脅。

但是在那之前,德國要試探英國,以及俄羅斯的態度。

1875年2月,德國代表團訪問俄羅斯,試探俄羅斯對法國戰爭的態度。

此時的俄羅斯因為德國通過三次戰爭徹底統一,提高了對德國的警惕,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因此堅決反對德國進攻法國,德國錯過了戰勝宿敵的最佳時機。

這也是德國在柏林會議中針對俄羅斯的誘因。

1879年10月,德國和奧匈帝國簽訂盟約,雙方約定:兩國中任何一國一旦遭受俄國進攻,對方有義務“竭盡本帝國的全部軍事力量”,給予軍事援助。

需要說明的是,這個盟約跟第二次三皇同盟並不衝突,在第二次三皇同盟到期後,德國和奧匈帝國的盟約一直持續下去,直到兩國分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滅亡。

俾斯麥很清楚,俄羅斯重回第二次三皇同盟是權宜之計。

所以俾斯麥抓住俄羅斯國內政局動盪,無暇關注巴爾幹這個短暫的空窗期,加快對巴爾幹國家的拉攏速度。

1815年出生的俾斯麥已經67歲,比米柳京大一歲,這是個精力旺盛的鐵血強人,擁有德皇威廉一世的絕對信任,1862年,成為首相的俾斯麥在德國下院的首次演講中堅定的說道:當代的重大問題並非通過演說和多數派決議就能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來解決。

現在的俄羅斯,唯一能和俾斯麥齊名的,只剩米柳京了。

和米柳京一樣,俾斯麥看上去和藹可親,大多數時候都笑眯眯的沒有任何威脅,只有在不高興的時候,俾斯麥才會鋒芒畢露,成為那個在歐洲人盡皆知的“鐵血宰相”。

“早上好,尤里耶夫斯基超級公爵——”俾斯麥笑眯眯跟喬治打招呼,然後向身邊的米柳京讚歎不已:“——真是個好小夥,看到他,我就像看到了他父親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