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4章 睹物思人

 宋青雲點點頭,伸手指著龍袍,“對呀,龍袍也一樣呀!”

 龍袍每個朝代用料、用絲、繡孃的手藝、風格都是不一樣的,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看龍紋。

 康熙時期雲龍紋龍身成“弓”形,其腹部有明顯的下墜感,龍的動感較強,氣魄威武。龍的嘴多為“地包天”,下頜明顯長於上頜,龍鱗的勾摹較有立體感,龍爪常伸展舒張,四爪三爪多見。

 雍正時期的龍紋已從康熙的野性中脫離出來,帶著漢化的痕跡。對於一個熟讀四書五經的雍正皇帝來說,理解龍紋就比年輕時的康熙深刻。雍正時期龍體態肥碩,中規中矩,一絲不苟。鬣毛整齊,向上飄前,角光滑如修飾,上下顎平齊,開合有力,身體甩動,四肢粗壯,五爪精美,龍角特別突出,增添了威嚴之勢。龍爪大多都比較尖利。

 乾隆時期雲龍紋龍頭較長,龍尾禿而卷。更注重龍鰭的描繪,結構交待明確,尾鰭呈放射狀。龍腹麟甲整齊勻密,多為長腳如意紋。,可見當時宮廷還是天朝心態,少清規戒律,多寬鬆隨意,所以乾隆時期的龍紋全都是歌舞昇平之相。

 清代經過乾隆文治武功的消耗後清代開始走下坡路,到清代中期嘉慶之後的龍紋日趨溫和,龍爪趾間距變大,被人們稱為“雞爪”漸失鋒利感,給人以有形無力之意,毫無殺傷力。龍已大大失去神聖威嚴,至尊至上的皇權形象也逐漸式微。

 清代晚期已經是大清王朝搖搖欲墜風雨飄渺的時期了,無人關心政治和藝術了,同治時期的龍紋特徵表現:細頸、粗腿、尾上翹,反差冥想,狀如走獸。

 光緒時期的龍紋點睛龍,就有的軀幹無背鰭;有的背鰭呈短柱狀;有的為猴頭作直立行走狀;有的細頸粗軀,腿壯脛瘦。

 清代龍袍的龍紋,看看變化

 陳陽看著袞服胸前的龍紋,點點頭,“那溥儀的呢?”

 宋青雲聽陳陽這麼問完笑了,“他哪裡有袞服,他登基的時候倒是有一件,才一米有餘,在津博物館裡放著呢!”

 “他這輩子真是太憋屈了,溥儀3歲、12歲以及17歲大婚典禮均穿著清代皇帝龍袍,1934年,小鬼子讓他當偽滿皇帝的時候,關東軍僅同意溥儀在行即位古禮時穿龍袍,但不許他在登基大典上穿龍袍。”

 “溥儀後來祭祀的時候倒是穿過一次龍袍,只不過那是從榮惠皇貴太妃那裡取來的光緒帝穿過的祭祀禮服!”說到這裡,宋青雲惋惜搖搖頭,“五千年曆史上,最後一位皇帝,也是最慘的一位皇帝。”

 “眼看著制度被推翻了,江山領土被人侵略,還得給人家當狗,最後終於熬到出頭,家回去不了!”

 陳陽看著炕上的龍袍,默默唸叨了一句,“師叔按照你的說法,這件應該是光緒的袞服,怎麼會被小鬼子弄到這裡來了?它不是應該在京城麼,就算到了小鬼子手裡,也不應該送到關外來呀?”

 “這很有可能是,溥儀這個敗家小子,當年賜給老帥那件龍袍!”宋青雲頗有所思的說道,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解釋這件光緒袞服為什麼會出現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