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生水起 作品

第999章 被狼盯上了

 有人會問達呼爾是哪個民族?索倫三部不就是鄂溫克、鄂倫春和達斡爾麼?什麼時候出來一個達呼爾?

 索倫,也稱唆龍、索龍、梭隆等,是清代少數民族語言,意為“生活在山林的人”,簡稱“林中人”。

 最早的索倫族,就是鄂溫克族。清政府的少數民族政策是因地制宜,對各民族成份的識別十分清楚。對於索倫、達斡爾(清代稱達呼爾)、鄂倫春等民族情況,清廷通過索倫總管進行比丁、審戶、編佐,不僅瞭解成年男丁數量,而且知道每個民族人口增減情況。民國時代,八旗制度早已土崩瓦解,倡導所謂的五族共和,江城這邊的少數民族一律變成滿、蒙民族,混淆了民族成份。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國家組織力量進行少數民族識別,才出現了鄂溫克族的稱謂,索倫民族稱呼成為歷史。

 明末清初,索倫是活躍在黑龍江、精奇里江流域最大最強的民族部落。分為三支:第一支是使鹿的,叫“哈木尼堪”或“索倫別部”,歷史上的根特木爾即是該部落酋長之一;第二支是使馬的,叫“納米雅爾”或“那妹他”,慣於狩獵;第三支是定居從事農牧漁獵的,在石勒喀河至精奇里江一帶,叫“索倫本部”,著名的博穆博果爾就是該部落大酋長。

 這才是真正的索倫三部,17世紀40年代前後,因後金征服以及順治朝八旗從龍入關後沙俄的侵擾,索倫三部大多被遷至嫩江流域、大興安嶺,被編入“打牲部落”,後被編入布哈特八旗,由索倫總管統轄。當時的主要任務,是衛國戍邊、奉命征戰、虞獵打牲,成年男丁每年要繳納一張貂皮給朝廷。

 所有人都知索倫三部驍勇善戰,卻不知道這些少數民族有多慘,他們參與了清中期的幾乎所有重要戰爭,用一代代人的生命,立下了赫赫戰功。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軍力強盛,八旗軍在平定三藩,收海對面、抵禦沙俄侵略等戰鬥中都取得了輝煌戰績。但到清朝中期,八旗子弟的戰鬥力嚴重衰弱,只剩下關外的一部分八旗子弟保持了優秀的戰鬥水平,皇帝不得不重視軍事的力量,而索倫部則以其始終如一優秀的戰鬥力成為了皇帝最為倚重的力量。

 平定準噶爾的戰爭中,索倫兵一舉殲滅了準噶爾騎兵;對沙俄的戰鬥中,打敗號稱六百年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哥薩克騎兵;擊敗緬甸,跨過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直擊尼泊爾,一直打到了尼泊爾的首都加德滿都,最終,尼泊爾武士向清軍投降。

 平定大小金川藏族叛亂,清軍接連潰敗,直至乾隆皇帝引索倫二千騎兵千里馳援,最終平叛成功;平定大小和卓:索倫營大敗維族叛軍,一路攻入巴達克山,就是今阿富汗東北部;除此之外,還參與了鎮壓白蓮教起義軍等等,真正的兵鋒所至,戰果累累。

 清朝連續多年的高強度作戰,成就了乾隆這位皇帝引以為傲的“十全武功”,也奠定了現在我國版圖的基礎,但是連年征戰,給本就人口稀少的索倫部帶來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據史料記載,乾隆二十八年,喀什噶爾參贊大臣永貴,在是軍中發現一名年過八十歲的索倫老兵,此人名叫伊託薩。早在康雍兩朝曾兩度赴北路軍營效力。乾隆十九年平定準噶爾的時候,他已年過七十,卻仍被挑為披甲。到乾隆二十三年出兵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老人竟又以七十六歲高齡出征。據描述,當時八十高齡的伊託薩,胯下高頭大馬,腰上掛馬刀,馬身一側安橋上掛長兵,背後背清弓,在駿馬飛馳下,依舊可以箭箭擊中靶子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