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儋州歷史

  馬援是東漢時期著名的武將,他戎馬一生、征戰四方,立下豪言壯志:“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

  相傳,當年,馬援南征交趾擊潰叛軍後,沿海南下,率兵到了白馬井,當時正是夏天,沙灘荒蕪,炎熱似火,人渴、馬也渴,一時找不到淡水解渴。

  馬援將軍的坐騎是一匹大白馬,它發現灘漠中有幾棵龍鬚草,當地人稱“茆”;於是白馬長嘶一聲,奮蹄踢挖,不久,一股清泉從草根下湧出來,全軍人馬都有水喝了。

  後人便鑿井飲用,還建起伏波廟供奉,至今香火不斷,這個泉水不斷冒出來,惠及白馬井周邊居民,如今白馬井鎮是儋州第二大鎮,白馬湧泉也成為了著名的儋州八景之一,如今,白馬井泉水依然清澈。

  這段歷史,明朝的唐胄在《瓊臺志·山川》有載,後伏波將軍乘白馬刨沙得泉,因為井,去海濤才四十五步,其味清甘,鄉人於井上立伏波廟,漁民出海捕魚都會來祈求平安。

  馬援在儋州留下了諸多傳說和遺蹟,如白馬井、伏波將軍廟、洗兵橋等。因其對儋州的影響深遠、功德無量,被當地人當作大英雄,並建立伏波廟加以供奉。

  據《儋縣誌》記載:在軍隊沿原路返回時,士兵們因入山日久,水土不服,不少士兵生病死亡,倖存者也全身生皰瘡,又癢又疼,肚漲黃腫,路過打敖嶺,見一處巨石嶙峋,綠樹成蔭,又有一條長流不息的小溪,清澈見底、魚蝦悠遊,馬援將軍見狀,下令安營,官兵紛紛下溪洗澡,洗涮兵器。水溪水如神水般神效,洗後疥瘡結疤痊癒,皮膚不癢,洗過的兵器也淨光如新。

  見此情景,馬援高興地操起丈八長矛,對準一塊大石壁,刻下“洗兵橋”三字,願洗淨的兵器從此入庫收藏,此地不再用兵。

  當時,當地山民用剛熟的黃皮犒軍,官兵吃後臉不再浮腫,馬援品嚐後讚賞不已。如今,儋州黃皮成為享譽全國的熱帶特色水果。

  當年軍隊休息的地方如今已變成良田,“堪笑雲臺書大將,何如馬井湧甘泉,白馬奮蹄留勝蹟,湧泉甘液播芳名。”這兩句寫在“白馬湧泉”門楹的詩,展現出當地群眾對伏波將軍馬援的敬仰和稱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