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青蛙市場


  這天晚上。

  羅旋從大約晚上9點左右,馬不停蹄的從一塊稻田抓到另一塊稻田。

  直到羅旋感覺快到午夜時分了,才回到飼養室休息了一會兒。

  等到給老母豬喂完食、把小草送回了家,羅旋又出來繼續抓鱔魚。

  一直抓到凌晨3點左右,羅旋這才罷手。

  別人這個時期,其實很少出來抓黃鱔。

  一來是秧苗太深,要是踩到了秧苗,那是會被全生產隊的人指責的。

  二來,現在的黃鱔不好抓,田裡的水草實在是太多了,很難看清楚黃鱔的身影。

  即便是有出來抓黃鱔的人,他頂多抓上1.2個小時,就會回家。

  成年人白天需要出工,晚上顧不上出來。小屁孩的體力,和抓黃鱔的技術都不夠。

  這些人,一般不會出來幹這事兒。

  而像羅旋這樣的半大小子,才是抓黃鱔的主力。

  但大多數半大小子身上的體力,經不起長時間在稻田裡抓鱔魚的消耗。

  稍事休息。

  羅旋就藉助淡淡的月光,摸黑朝著紅星鄉的所在地趕路。

  這一次的“青蛙市”,設在紅星鄉糧站背後的小樹林裡。

  “青蛙市”,是指農民和城鎮居民、職工們私下裡進行交易的臨時市場。

  之所以叫青蛙市場,正是因為它不固定,時常變換著地方開市,就像青蛙蹦躂一樣,打一槍換一個地方。

  這個時期,農民家裡的土地,都入股合作社去了,大家都是共同勞動、互相幫助。

  最後按照各自出力的多少、入股的份額分糧食。

  因為大牲畜都是共有,所以大家家裡都沒有大牲畜。

  但農民們還是可以在自家院子裡飼養一點雞鴨鵝、邊邊角角上種一點點蔬菜瓜果的。

  畢竟農村讀書看病,這個時期還是要一點錢的,只有過兩年公社成立以後,上學才會徹底免費。

  而且大家買鉛筆本子、鹽巴煤油這些,對於農村人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賣雞蛋換鹽巴錢,是大家時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

  “雞.屁股就是農民的活期存摺”這個說法,在農村頗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