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7章 兄弟談心(3)

 按照周天子分封的爵位次序,天子之下是諸侯,諸侯又有五品——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晉、齊、秦等國,國王稱為某公,比如晉文公、齊桓公。在晉國、齊國,采邑的長官是無爵位的,稱大夫或邑宰。

 南蠻之地則不同。楚、吳、越的國君都稱王,比如楚莊王,吳王壽夢等等,實際是僭越。無奈周王室衰微,無暇顧及這些,只能聽之任之。

 楚國地大國強,率先稱王,更是有恃無恐。當年楚莊王問鼎,周王室也不過是派了大臣王孫滿去循循善誘,也不敢公開威脅或是施予處罰,態度之卑微可見一斑。

 楚王既已是王,王之下即是諸侯,所以分封沈諸梁在葉地,就稱葉公,與其他諸侯國的國王平級。這是楚國獨有的。春秋時期,中原諸侯皆無此例。

 “不知這位沈諸梁是何許人物?”趙鞅十分好奇,問道:“為何董叔要專登與我提及此人?”

 “他父親叫沈戌,是楚莊王的曾孫,也就是當今楚王的侄子。輩份雖小於楚王,年紀卻與楚王相仿。”董安於說道。

 按照楚王世系表,楚莊王—楚共王—楚平王,平王即公子棄疾,是楚共王最小的兒子。沈戌的父親是平王的兄長,這位兄長比平王年長許多,所以才會出現叔叔和侄子年紀相仿。

 “因為封邑在沈,以邑為姓,沈戌曾是縣尹,所以又稱沈尹戌。”董安於繼續道:“因為治理沈縣頗有政績,沈尹戌年紀輕輕已官居左司馬。此次是左尹王子勝提議,將葉邑封給他的長子諸梁。”

 “這位長子定是有什麼過人之處,否則不會將如此重要之地給到他。”

 “說得好。”董安於微微點頭,“他英勇善戰,足智多謀,小小年紀已經在楚國政壇嶄露頭角。和鄭國的執政大人子產一樣,英雄出少年。”

 “如此說來,他父親定是位了不起的人物,否則怎會生出如此聰穎的孩子?”趙鞅不禁好奇。

 “他父親才智過人,是楚國難得的賢能之臣。”董安於說道。

 “除了治理沈縣,可有其它事例可證?”趙鞅又問。

 “楚王即位後,先是助陳、蔡復國。後來吳滅州來,楚國令尹請伐吳,楚王又以未安撫百姓,未事鬼神,未修守備,未定國家而用民力為由,拒絕出兵。”董安於細細道來,“這一切的背後,都有沈尹戌的功勞。是他一力勸諫,楚王才採取了一系列休息養民的舉措,止兵休戰。”

 說起陳、蔡二國,真是倒了八輩子的血黴。兩國都緊挨楚國,半強迫的成為楚國盟友,一直小心伺候,交夠保護費,戰戰兢兢才得以保全,苟且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