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14章 躍躍欲試(2)

 誰知天有不測,人有禍福。正值壯年的晉平公,由於在愛美尋歡的路上耕耘多年,太過專注執迷,積年成疾仍不辭勞苦,生怕天下美人無他憐惜早早凋謝心生遺憾,大夫多次苦諫仍置之不理,連續奮戰,最終掏空身體,腎虛而亡。

 國君薨逝是一國大事,不僅晉國要籌備葬禮,準備新君繼位,中原各諸侯的君主使者都要前來弔唁,安撫慰問。可以想見,當時的情形,定是上下忙成一團。再者,依據禮制,國喪不能治兵,所以,向魯國討要說法的事情只得擱置一旁。

 晉平公去世,晉昭公繼位國君。

 昭公繼位後,中原形勢鉅變:

 公元前530年,魯國季孫意如封邑的邑宰南蒯,離間季孫氏的盟友,與同黨合謀驅逐季孫氏,最終雖目的未達,仍然造成了魯國內政的不小波動。

 公元前529年4月,楚國爆發宮廷政變。楚靈王的三個弟弟聯合王室宗親,趁楚靈王駐軍乾溪,準備發兵攻打徐國之際,殺死太子。楚靈王聽聞噩耗,上吊自殺。

 反觀晉國,昭公雖年輕,畢竟擔任國君已是第三個年頭。再加晉國內政穩定,外戰雖有,所到之處,皆所向披靡,攻無不克。

 清算舊怨,樹立晉國霸主權威可說是恰逢其時。

 於是,韓起、叔向提出,召集諸侯會盟。

 由於此次會盟的特殊背景,叔向建議,此次盟會時機非常關鍵,意義非比尋常,要召集儘可能多的諸侯國,聲討魯國。為此,晉國還向吳國發出了邀請函。

 果然不出士文伯的預料,齊國已生貳心,拒絕參與會盟。齊國給出的理由是——只是清算魯國,而非有諸侯國對晉國三心二意,所以沒必要重溫盟約。故此,齊國不會參與盟會。

 聞言,叔向親往齊國,動用三寸不爛之舌,軟硬兼施,威逼利誘,終於逼得齊景公承諾,界時定會如約前往。

 歸國後,叔向又向晉昭公提議,此次盟會,務要傾全國的兵力,向中原諸侯展示晉國的霸主雄風,否則,他們還是不把晉國放在眼裡。

 於是,晉昭公下令,動用兵車四千乘(按周制,一乘甲士3人,步卒72人),士卒將近三十萬,在邾國南部舉行盛大閱兵。

 諸侯到來之前,晉軍已進行兩次排練,待到諸侯齊聚,晉軍便樹起旌旗,掛起飄帶,彷彿大敵當前,馬上就要投入激烈的戰鬥。整個閱兵儀式威武雄壯,聲勢浩大,各諸侯均被震懾,紛紛表示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