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32章 一波終平(4)

 鮮虞族活動範圍在今天的河北石家莊附近,這裡曾是西周時期的邶國所在。

 周武王滅商後,為安置殷商之民,將商朝的京畿之地分為三部分:北為邶(音“貝”),南為鄘,東為衛(《詩經》中的“邶風”、“鄘風”、“衛風”,即指三地的詩歌。),並且派商王子武庚、周武王之子管叔、蔡叔分別鎮守三地,也稱“三監”。

 這樣的安排,一來是為了安撫前朝,二來周武王兄弟一南一東掣肘,無非是為了監視商朝遺老遺少,警告他們不得有非分之想。

 周武王早逝,周成王年幼,周公攝政。不久,禍起蕭牆。“三監”與商的十幾個屬國奄、徐等國聯手向周王室發難,史稱“三監之亂”或稱“管蔡之亂”。

 周公當機立斷,率軍平亂。很快,內亂平息。周王室將邶、鄘、衛所屬地域劃歸衛國,並封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在衛。從此,邶、鄘不復存在。

 邶國滅亡之後,周王室對河北一帶的統治更是薄弱。活躍在這一帶的少數民族漸漸興起。因為有條河水流經五臺山,流入滹沱河,古稱鮮虞河,因此這一帶的民族取名鮮虞族。

 少數民族是遊牧文化,建立政權的方式落後於中原,他們建立的是部落。他們在現在的河北正定建立鮮虞國,在石家莊藳城區西面建立肥國,在晉州一帶建立鼓國。鮮虞在中間,肥國在西,鼓國在東,三國以為犄角,相互支持,結成聯盟。

 由於地理位置優越,鮮虞國發展很快,他們的野心也越來越大,開始謀劃南下。南下首戰即遭遇邢國、軧(音同“底”)國。鮮虞人鬥志頑強,偏偏遇到的又是兩個弱小的諸侯國,很快便嚐到了勝利的滋味——軧國被滅,邢國幸得齊國多次救助,勉強續命。

 晉文公流亡歸國後,晉國的影響力快速提升。除了頻頻會盟諸侯,宣告成為中原霸主外,晉國還積極開拓疆土。

 往南空間有限,往北則無限可能。

 晉景公時,晉國已北上至鮮虞國附近。欒書的封邑就在石家莊南面,原稱欒城縣,現屬石家莊欒城區。隨著時間推移,鮮虞國和晉國日益靠近幾無阻隔。這就意味著,雙方的短兵相接一觸即發。

 晉昭公時,晉國已經忍不住要對鮮虞聯盟出手。

 公元前530年,晉國派出英勇善戰的中行吳發兵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