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37章 雞父之戰(1)

 周王室的兩位王子的王位之爭還沒分出勝負,晉國再次充當起和事佬的角色。

 這次鬧矛盾的是魯國和邾國。

 邾國派人去翼邑築城,任務完成後,大夫連同一干軍士踏上了歸國之路。經過離姑城回邾國的距離最短,可是要走離姑城,必須經過魯國的武城。邾國大夫嫌借道麻煩,於是決定靠近武城行進,之後南行迂迴,不經魯境而歸。

 誰知接近武城時,天降大雨,道路泥濘,舉步艱難,眾人苦不堪言。不得已,一行人只能取近道,經武城歸國。

 按照當時的禮制,途經他國,必須行“假道之禮”,否則視為冒犯。所謂“假道之禮”,就是假道之人必須呈送一定的幣帛財用,正式向對方提出借道的請求。對方收禮之後,請求上官指示,得到命令之後才允許通行。

 不行假道之禮,視為鄙視對方,是十分無理蠻橫的行為。途經國可派兵阻止,甚至不排除扣押經行人員,或是兵戈相見,決出勝負。

 邾國人的行為激怒了駐守武城的魯國軍士,他們推倒樹木,阻擋邾國人前進,並向他們發起猛烈進攻。結果,邾國軍士被消滅,幾位大夫被俘。

 邾國損失慘重,第一時間向晉國告狀哭訴。魯國聞訊,特派外交大臣叔孫婼到晉國說明情況。

 關於如何處理這件事,六卿召開會議商討。

 “魯國的反應太過激進,待叔孫諾到來時,定要將其扣押,好好查清到底是怎麼回事。”士鞅先聲奪人,一口咬定錯在魯國。他的話音剛落,其餘五人倒吸了口氣。

 “叔孫諾身為魯國外事大臣,扣押恐怕不妥。”魏舒表示不贊同。

 “邾國是小國,魯國仗勢欺人,犯錯在先,理應受罰。”士鞅堅持己見。

 韓起沒說話,他看看智躒,問道:“智將軍如何看待此事?”

 趙鞅和韓起關係特殊,韓起不好直接問他。中行吳已病逝,中行寅承父爵,位居下軍佐。新來乍到的,也不好逼人發言。為了緩和氣氛,只得問智躒的意見。

 智躒有點走神,沒想到韓起會問他,想了想,說道:“既然受損的是邾國,自當好好問明魯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聽智躒的口氣,也有責怪魯國的意味。

 “依在下看,魯國此舉雖有些偏激,邾國不遵循假道之禮,也不是全然無辜。”趙鞅主動開口,表明立場。“不如等魯國外交大臣到時,仔細查問來龍去脈再做定奪。”

 士鞅是一棍子打死,錯在魯國。趙鞅的解決方法則偏柔和,兩方均有錯,查清真相再依情節輕重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