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39章 雞父之戰(3)

 “雞父之戰”是吳楚交鋒的重要戰役,發生在春秋中後期,其目的又在爭奪淮河流域的州來,意義不同以往。

 淮河流域的控制權是楚國強大之後一直緊緊掌握在手的,隨著州來的二度失守,標誌著楚國在與吳國的競逐中漸漸落入下風。從此,形勢朝著有利於吳國的方向發展。

 天平一旦傾斜,審時度勢者會乘勝追擊,擴大優勢,弱者若不奮起直追,很可能愈見弱勢,難挽狂瀾。

 “鄢陵之戰”中,“晦日”被楚國刻意忽略,此役,“晦日”則被吳國徹底摒棄,由此可見,中原文化包含的傳統軍禮制度,在兩個蠻國面前根本無足輕重。兩國的較量像是兩位力大無比的莽漢的格鬥,不講武德,只論輸贏。

 兩惡相遇,吳國明顯更暴虐兇殘。將死囚拉上戰場,利用他們迷惑敵人,任他們自生自滅,用今天的眼光來看,不用說,泯滅人性的罪責難脫。就算回到2500年前,中原諸侯也無人使出如此冷血的計策。

 當然,吳國之所以成功崛起,除了晉國的援助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春秋已近末世。吳國對外征戰更注重權謀策劃,更講究韜略,以結果為導向,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這些,都是戰國的預熱。雖說殘酷無情,卻是大勢所趨。

 這一年,中原雙雄的境遇大相徑庭。

 晉國外無戰事,除了協調諸侯國的爭執扯皮之外,一切安好。

 楚國則深陷越來越強大的吳國的糾纏,分身乏術,無暇顧及中原事務。

 表面上看來,晉國穩如磐石,不足為憂,實則不然。待看完叔孫婼被扣押的後續,再作結論不遲。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這句老生常談,此時再次出現。不管是為了混臉熟,還是為了應對它的字面意思,總之,它不請自來。

 公元前541年,為重溫舊盟,晉楚兩國在虢地舉行會盟。楚國代表是時任令尹公子圍,晉國代表則是時任中軍元帥兼執政趙武。

 魯國也參加了此次會盟,並派亞卿叔孫豹參會。不料,令尹子圍突然發難,捉拿叔孫豹,並要求將其誅殺。原因是,會盟之前,魯國發兵討伐莒國,佔據鄆地。

 趙武聞訊大驚,趕緊命人查明事由。

 經查,魯國是攻打莒國不假,可是決策者是魯國執政,也就是魯國“三桓”中最有權勢的季孫氏所為。時任正卿季孫宿才是戰爭的如作俑者,叔孫婼掌管外交,根本無緣置喙。

 當時樂王鮒和叔向隨侍趙武左右,於是三人展開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