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59章 公開決鬥(3)

 既然已經進行過一次軍改,如今又要改,以何種名義?

 季孫行父執掌魯國朝政三十多年,是位老謀深算、作風嚴謹的政治家。身為他的繼承人,季孫宿得其真傳,凡事講求師出有名,惟恐落人口實,日後引來非議。

 經過反覆醞釀,此次軍改的名義終於落定——為了減輕魯國對晉國的貢奉。

 中原爭霸爭的不僅是名,還有利。齊桓公那會,享受扶助弱國受到頂禮膜拜的成就感,陶醉於各國崇拜仰望的注視,成為霸主得到的名聲遠大於實利。到了晉國稱霸,楚國稱霸,味道已經變了。

 各國必須定時定量給盟主交“保護費”,以便求得庇護,國家安全無虞。這些保護費類目煩多,除了年貢、召集盟會的花費之外,如果諸侯聯軍要征伐某國,各國除了出兵征戰,還要分攤軍費,出錢又出力。

 當然,為了表示公平,盟主還是很開明的。為了可持續發展,他們把各諸侯國劃分為三六九等,根據國力大小富裕程度,收取不同檔次的保護費。其中,軍隊編制就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

 從前,魯國只有兩軍,兩軍就意味著是次國,魯國適用次於大國的標準交納保護費。三軍是大國(比如晉國、楚國)標準,魯國既然有了三軍,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增加了魯國的財政負擔。

 所以,此次軍改重新回到起點——捨棄中軍,迴歸到上軍、下軍的模式。從此,又可以次國的標準向晉國進貢,減少各種花費。

 諸位可能會問,兩軍改三軍,三軍又改回兩軍,這不是瞎折騰沒事找事做嗎?非也!

 但凡留意過自己居住周邊環境的人都會發現,自己所在的小區或是小區周圍或是每日上班經過的路,一年四季不停的在修。

 一會說要鋪柏油,一會說是要開挖下水管道,有的乾脆什麼理由也不需要,就是簡單粗暴砸爛重新鋪水泥,只為了讓路面變得跟小鮮肉一樣鮮嫩靚麗。難道他們是沒事找事?

 同理可得,身為世家豪族之後、權力傾天的一國上卿,這麼做肯定不是為了消遣娛樂。

 此次捨棄中軍,到底捨棄了哪些人?捨棄的是那些忠於國君、不願意投靠“三桓”的人。這些人統統都被清理出去,剩下的上軍、下軍,名義上屬於公室,其實全部是“三桓”的家臣,只聽命於“三桓”。

 從上一次軍改的效果來看,雖然公室隊伍裡都是老弱體虛,無論如何也有五份力量,真的打起來還能跟三家拼上一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