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74章 一夜白頭(2)

 有家不得歸,他鄉不留人,太子建又被殺,想找個商量的人都沒有,伍子胥心下茫然,不知如何是好。待他回顧所走的路,忽然發現,一直在走彎路。

 宋國和鄭國都是晉國的盟國,除了自身利益受損,出於自衛,或是晉國召集盟會要諸侯出兵,否則,絕不會輕動干戈。

 楚國與晉國已休兵多年,宋、鄭二國間接也得服從楚國,不可能為了太子衝撞楚國。太子沒了,他不過是楚國大夫的兒子,在他們眼中什麼都不是,怎麼可能以舉國之兵為他出頭?

 晉國也不可能助他復仇。只要楚國不主動挑事,晉國樂見楚國大亂。晉國公室日益衰弱,六卿都在策劃擴張自家封邑田地,根本無暇顧及霸主威嚴。連他們的盟國——中原中小諸侯相互侵佔,只要不告到晉君處,他們都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怎麼可能摻和楚國的內鬥?

 只有一個國家可以幫助伍子胥實現他的目標——吳國。

 吳國興起六十餘年,歷經五代君王,個個胸懷大志。吳國地處東南一隅,要想開疆拓土,楚國是他們基於地理環境天然的敵人。這些年,兩國圍繞淮河流域數次交兵,吳國北上的野心已是昭然若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經過多年反覆拉鋸,吳國終於將州來收入囊中。

 州來的歸屬,一定程度上表明,吳國已經佔據主動,楚國漸居下風。未來,不排隊吳國要擴大戰果,繼續對楚發難。尤其是,吳王僚的一干朝臣,武將勇猛善戰,文臣擅長治理謀劃,將來必將有所作為。

 反觀自己的故國楚國,一個費無極已經把朝野攪得上下不安。可恨楚王昏庸,對他言聽計從,不知將來又要惹下什麼禍端。

 兩相對比,伍子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未來的吳楚角逐,吳國一定是取勝一方!如果自己能去往吳國,向吳王獻計,對楚軍作戰方式熟悉是他的優勢。除此之外,自己還有一身武藝,不愁無大用。

 思路釐清,目標明確,伍子胥馬上整理行囊,往東南而行,計劃先至陳國,再由陳國進入吳國。

 陳國之行很順利,不出幾日,就到陳宋邊境,往東行,很快就是吳楚交界。眼見吳國已近在眼前,伍子胥此生最大的劫難才剛剛開始。

 吳楚邊界設有關卡,名昭關。昭關北面是塗水,塗水是長江支流,位於江淮之間。只要過了昭關,坐船經塗水往西北方向走,過不了多久,就是吳國了。

 原以為事過境遷,楚國已經忘記伍子胥這號人物。誰曾想,伍子胥的行蹤一直有人留意。他要去吳國施展抱負的心思也被對方猜透,早已在吳楚邊地設下重重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