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5章 諸侯皆叛(1)

 就在趙氏為修建晉陽城忙裡忙外時,中原政局陡然生變。

 一向是晉國忠實擁躉的魯國,與鄭國講和,並與之結盟,共同事齊。

 要說魯國與鄭國中間還隔著曹衛兩國,為何會結怨,又為何會解怨?原因都在晉國身上。

 五年前,魯國奉晉國之命討伐鄭國,並取得鄭國匡邑,由此與鄭國結下樑子。要說為何三年前不和解,兩年前不和解,偏偏此時和解?粗略一看,估計和趙鞅接納陽虎有關。

 畢竟,陽虎在魯國掀起的驚濤駭浪差點顛覆了“三桓”多年辛苦經營的事業。陽虎逃到齊,齊國雖對魯有絕對的國力優勢也沒收留他,宋國也不敢接收這枚禍患。到了晉國,收留也還罷了,趙鞅還對其委以職事,明擺了是不把魯國放在眼裡。

 身為中軍佐,趙鞅的地位僅次於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的中軍將。他的行為並不僅僅代表他欣賞陽虎,不拘一格吸納人才,他的身份使他對陽虎的任用帶上了濃濃的官方色彩。

 就這樣,自魯僖公執政以來,唯晉國馬首是瞻的魯國,終於走向了晉國的對立陣營。一百六十年的忠誠,經不住反覆試探背棄,以決裂告終。

 魯國的倒戈,壯大了齊國的稱霸聯盟——齊、魯、鄭、衛一起,手牽手,心連心,在對抗晉國的路上相互扶持。

 仔細算下來,齊國聯盟的形成,士鞅和趙鞅都功不可沒。

 要說諸侯的背叛,跟七年前的“召陵會盟”密不可分。“召陵會盟”召開的目的本是為了召集諸侯結成聯盟共同伐楚,替蔡侯報復楚國不義。最終,因中行寅向蔡侯索賄不成,士鞅回絕了蔡侯的提議,盟會只得草草結束。從此,晉失諸侯。身為執政及會盟的主持人,士鞅罪加一等。

 至於說鄭國背棄晉國,有晉國的原因,更有鄭國基於國家利益的考量。經過“柏舉之戰”,楚國被吳國重創,正在修復元氣,無心中原事務。另一邊,晉國的“六卿”摩拳擦掌的忙著在各自封邑收拾人心,小試牛刀,公室權力比從前更微弱,也無暇顧及諸侯國的取捨。

 於是,瞅得機會的鄭國便四處興風作浪。先是滅許,接著是在周王室眼皮低下動作頻頻。

 至於衛國和魯國,趙鞅之所以“失策”,歸根結底是把趙氏家族的利益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做出的選擇。事難兩全,既要維繫晉國的霸主餘威,又要成就趙氏的威望,兩者只能取一。

 從魯國的角度來看,之所以跟鄭國和解,除了外因,還有內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