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52章 白公之亂(4)

 有個成語——“葉(音‘攝’)公好龍”,說的就是葉公沈諸梁。這個成語出自漢朝文學家劉向的《新序》一書,比喻表面上喜歡某事物,實際上並不喜歡,甚至是畏懼。

 由於這個成語的牽累,葉公被框定成一個虛偽的、名不副實的、表裡不一的人。一味假大空唱高調,其實輕浮傲慢,拿腔作調,令人生厭。

 事實並非如此。有一種說法,葉公之所以跟龍有關聯,其實是跟治水有關。由於認知受限,古人認為,水是由龍王管理,要想馴服水患,必須祭出龍王。所以,葉公在畫施工圖的時候,每個出水口都畫了龍。

 沒想到以訛傳訛,到了漢朝,葉公竟變成畫龍卻怕龍的偽君子。

 在此引入,一為葉公平反,二來也提醒自己,盡信書不如無書。書籍流傳久遠,難免被曲解,甚至南轅北轍,一定要保持審慎的態度。

 回到正題。說起葉公死勸不聽的令尹子西,雖然他的死令人惋惜,他遇害背後的原因卻值得我們引以為戒。

 太子建死於鄭國之手,毫無冤情,完全是罪有應得咎由自取。可是白公不這麼想。在他看來,父親是堂堂楚國太子,小小鄭國竟敢動手,是完全不把楚國放在眼裡,錯在鄭國。所以,為父報仇一事,白公一直念念在心。

 在楚國贏得一定的名聲後,白公向令尹提議發兵鄭國,為父報仇。令尹很清醒,為了一件往事輕啟兵端絕非明智之舉,更何況是太子建有錯在先。

 白公歸國,令尹一手操辦。對於這個子侄,令尹是極盡包容,十分親切。對於他的無理要求,令尹沒有一口回絕,只是敷衍他,假以時日,他會考慮對鄭國用兵。

 沒想到,白公竟當了真,眼巴巴的盼著那一天早日到來。

 兩年前,晉定公率師討伐鄭國,鄭國立馬向楚國求助。令尹領兵前去,晉軍撤退,鄭國危機解除。為了報答楚國的解圍,鄭國國君對楚國令尹除了好酒招待,還饋贈了珍寶異物若干。令尹高高興興的帶著伴手禮回到郢都,絕口不提替白公報殺父之仇的事。

 這件事情成為壓倒白公的最後一根稻草。令尹將他召回的恩情被拋在腦後,他則一心一意記恨令尹對鄭出兵一事的出爾反爾。葉公所料不錯,白公這樣的人,對他好他則凌駕在你之上,稍微不如意,對你只剩下仇視。

 成為楚王不是白公的初衷,苦於無人替他報仇,成為楚王便順勢成為興兵伐鄭的唯一途徑。於是,他衝進宮室,篡奪王位。至於令尹和司馬,在他眼中如同言而無信的詐欺犯,斬立決是他們應有的下場。

 令尹被害,部分源於他背棄諾言。然而究其根源,其實是對人性的幽暗缺乏足夠的認識。

 白公是怎樣的人,既然葉公知道,只要令尹願意,一樣可以知曉。就算之前一無所知,以他的身份職權,有足夠多的渠道幫助他了解這位子侄。

 明知對方是惡人,仍然一廂情願的認為,憑藉寬容安撫就能消弭烙印在對方身上根深蒂固的仇怨,真正是天真幼稚愚蠢到令人髮指。如果一味包容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監獄早就可以全部拆毀。只要派幾名牧師對犯罪分子佈道,感化他們,就能讓他們掉頭投向真善美的懷抱。